《扑蝇记》:一出让苍蝇成精的冷门大戏

《扑蝇记》:一出让苍蝇成精的冷门大戏

民国二十三年深秋,苏州全晋会馆的戏台上突然飞出一群活苍蝇。台下看客们正欲躲避,却见这群苍蝇竟随着鼓点在空中摆出天下太平四字——这惊世骇俗的一幕,正是失传已久的徽班秘戏《扑蝇记》的开场。这出曾让江南士绅既爱又怕的奇戏,竟让卑微的苍蝇在戏台上修炼成精。

一、蝇妖现世:底层艺人的惊世狂想

光绪年间徽州乡野,草台班子庆福班因连年灾荒濒临解散。班主李三癞子某日见茅厕群蝇乱舞,忽发奇想:既然白蛇能成仙,苍蝇为何不能成精?这个被同行讥为疯癫的念头,竟催生出中国戏曲史上最另类的妖仙戏。

老艺人将传统武丑的矮子功改造为蝇虫步,在《钟馗嫁妹》的鬼戏程式里加入苍蝇振翅的翎子功。更绝的是后台秘传的招蝇术:用红糖水在幔帐上绘出符咒,引得真苍蝇驻留戏台,与演员翎子上的假蝇真假难辨。

这出下九流的闹戏意外走红。看客们既被蝇妖诡谲的身法震慑,又被蝇仙子与穷书生的禁忌之恋打动。某次在安庆演出时,真苍蝇误食砒霜道具集体暴毙,竟被传为天谴异象,反而让该剧更添神秘。

二、阴阳双形:苍蝇精的双重隐喻

剧中蝇妖青娘是个矛盾体:白昼化作绝代佳人,入夜现出绿头蝇本相。这种双重性藏着民间艺人的生存智慧——明面上是劝人向善的志怪戏,暗里却在讽刺世道。

第三折闹宴堪称神来之笔:青娘大闹知府寿宴,将满桌珍馐化作粪土。演员用变脸绝活配合机关道具,当众表演佳肴变蛆虫的戏法。这种将魔幻与现实杂糅的手法,比西方荒诞派戏剧早了半个世纪。

更微妙的是青娘与书生的三次辩难。当书生斥其秽物成精,青娘反诘:君食五谷化为秽,妾食秽物修成仙,孰净孰浊?这般机锋,俨然是庄子道在屎溺的市井版。

三、禁演之谜:消失的民间记忆

宣统元年《申报》记载,该剧因有伤风化遭官府查禁。但据老艺人回忆,真正触怒权贵的,是第六折蝇阵告天——八百假蝇组成人形控诉苛政,此等以虫讽人的大胆编排,让各地官府如芒在背。

民国时期该剧转入地下,戏班发明了蚊香遁影法:当军警突袭时,点燃特制蚊香驱散真蝇,瞬间毁去妖术证据。这种游击式的演出方式,反而增添了市井传奇色彩。

1949年后,最后一代传人将翎子功融入《三打白骨精》,蝇步化作了孙悟空斗妖的身法。那些曾让苍蝇在戏台上重生的绝技,终究如流萤散入星空,成为口述史中飘渺的传说。

如今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展柜里,静静躺着一对缀满蝇形琉璃的戏帽。灯光下,那些振翅欲飞的小生灵,仍在诉说着一个卑微生命向死而生的奇幻史诗。这出让苍蝇成精的大戏,何尝不是历代民间艺人用血汗写就的草根成神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