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溪寻戏记:推开梨园之门,邂逅最地道的川北腔调
苍溪寻戏记:推开梨园之门,邂逅最地道的川北腔调
清晨的梨仙湖公园,总飘荡着几缕若有似无的胡琴声。循着这声儿往深处走,准能撞见几位练功的票友,水袖甩开时惊起白鹭,唱腔未落又惹得柳枝轻颤。在苍溪这座浸润着戏曲基因的小城,学戏从来不是件需要刻意寻觅的事——那些藏在市井里的戏曲密码,正等着有心人一一解开。
一、梨园新枝何处发
县文化馆三楼的川剧传习所,每到周末就热闹得紧。木地板上整齐排列着练功毯,墙上挂着各色脸谱,空气里飘着川椒与松香混合的独特气味。在这里教戏的陈明德师傅是省级非遗传承人,七十岁的人耍起翎子功仍虎虎生风。他独创的三步教学法让零基础学员也能快速入门:先学川剧锣鼓的节奏,再练云手台步的基本功,最后才教唱段。每周六下午的公益课,总挤满从各乡镇赶来的戏迷。
东城社区活动中心的少儿川剧班,堪称苍溪最萌的戏曲课堂。五岁的孩子踩着特制的小高跷,在老师指导下摆出金鸡独立的造型。这里的教学充满童趣,把变脸说成魔法游戏,把滚灯称作头顶杂技,孩子们在游戏中记住了《秋江》《别洞观景》等经典折子戏。去年这群小戏骨排演的《哪吒闹海》,还在全省少儿戏曲大赛中拿了银奖。
二、老戏班里的烟火气
白鹤巷深处的李家茶馆,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开锣。斑驳的八仙桌围着竹椅,盖碗茶腾起的热气里,老票友们轮流登台。别看场地简陋,这里藏着真正的川剧活化石——83岁的李桂芳婆婆能唱全本《白蛇传》,她年轻时是苍溪川剧团的当家青衣。如今虽不再登台,却乐意指点后辈。常有戏校学生带着录音笔来讨教,她总说:学川剧要先懂摆龙门阵,戏里的悲欢离合,都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。
城郊的云台观戏台,每年三月三的庙会最是热闹。草台班子的武生能在三张叠起的方桌上连翻二十个跟头,台下喝彩声能把树上的梨花震落。这种流动的戏班虽不系统教学,但若有心跟着走几场庙会,帮着搬箱笼、打下手,师傅们高兴了便会传授些绝活。去年就有个大学生跟着戏班跑了三个月,竟学会了藏刀踢慧眼等绝技。
三、戏韵流淌在日常
在苍溪学戏,更多时候是在生活里耳濡目染。滨江路的早市上,卖醪糟的大婶边舀汤边哼《思凡》;修鞋匠王师傅的摊位前,总挂着自制的川剧脸谱;就连幼儿园做早操,配乐都是改编过的川剧锣鼓点。这座城的戏曲基因,早已渗透进每道晨曦与暮色。
最妙的当数梨花溪边的露天戏台。春日里满溪梨花瓣纷飞如雪,戏台上演着《踏伞》,台下观众随手接住飘落的花瓣,不知是戏中人在逐花,还是看客入了戏。这般天人合一的学戏环境,怕是再好的戏曲学院也难企及。
如今苍溪的戏曲传承,既有文化馆里的规范教学,也有市井巷陌的活态传承。当你在滨江路听见某个窗口飘出红鸾袄,紫罗裙的唱段,不必惊讶——或许正是上个月还在梨仙湖公园练嗓的卖菜阿婆,又或许,那个跟着手机视频比划水袖的年轻人,转眼就成了新戏台上的主角。在这方水土,戏曲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,而是百姓生活里自然生长的文化血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