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县戏台春秋:三代艺人的梨园人生

沧县戏台春秋:三代艺人的梨园人生

在沧县老茶馆的后院里,一株百年海棠树下,总坐着几位白发老人。他们捧着搪瓷缸子,望着褪色的戏台出神。这里曾是沧州梆子的摇篮,那些在斑驳台柱上留下的掌印,见证了三代戏曲艺人的离合悲欢。

一、老班主的梆子春秋

王金奎的戏服至今挂在沧县梆子剧团的仓库里,金线绣的蟒袍早已褪色,却依然能看出当年在保定府打擂时的风采。这位民国初年的梆子名角,独创的炸音唱法曾让京津戏迷如痴如醉。据说1927年他在河间府连唱三天《辕门斩子》,最后一场竟生生震碎了台前两盏煤油灯。

老辈人还记得王班主授徒时的严苛:清晨五点带着徒弟们到运河边吊嗓,寒冬腊月要徒弟们把双手浸在冰水里练功,说是冻出来的手才稳得住枪花。如今沧县梆子剧团里还能看到这种训练法的影子,后台的铜盆里永远泡着几块老冰。

二、草台班子的黄金年代

1962年的滹沱河大水,冲垮了刘家营的土戏台,却冲不垮刘凤兰的戏班子。这个出身评剧世家的女老生,带着二十几个艺人,在河堤上搭起芦苇棚唱了七天七夜。乡亲们说,刘老板的《打金砖》唱到二十八宿归天位时,天上的星星都格外亮。

刘家班的绝活是即兴编词,遇上生产队开会,能把《小二黑结婚》改成宣传婚姻法的新戏。1965年在黄骅港演出时,正赶上渔船返航,刘凤兰当场把渔家号子揉进评剧唱腔,这段海浪梆子至今仍是沧县剧团的保留节目。

三、新苗在古调中生长

李少春戏曲学校的排练厅里,90后武生张子豪正在练习云里翻。这个动作他太爷爷当年在王家班跑龙套时就会,但张子豪给它加上了街舞的律动。去年他改编的《林冲夜奔》,在B站播放量破了百万,弹幕里飘过一片这才是国潮。

在沧县文化馆的档案室里,戏曲传承人赵秀芬正在扫描老剧本。她发现1948年的《白蛇传》手抄本里,竟有用钢笔补写的破除迷信唱词。老艺人们早就在创新了,她笑着说,手里的扫描仪正把泛黄的戏词变成二维码。

沧县的戏台从未冷清过。当张子豪在抖音直播梆子选段时,老茶馆的海棠树下,王金奎的曾孙正用手机录下老票友的唱腔。运河水流了千年,沧县的戏文在代代传唱中生长出新的年轮,那些或苍劲或清亮的嗓音里,永远回荡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