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师戏曲课堂:三尺讲台上的梨园风华

**沧师戏曲课堂:三尺讲台上的梨园风华**

在沧州师范学院的校园里,总能听见教学楼一角传来悠扬的戏腔。这里藏着华北地区颇有名气的戏曲专业,而讲台上的老师们,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,也是学生眼中的“角儿”。他们用一腔热忱,让戏曲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

---

**讲台上的“角儿”:这群老师不简单**

推开戏曲教室的门,一位身着练功服的女老师正指导学生练习水袖。手腕翻飞间,袖如流水,她边示范边讲解:“水袖讲究以意带形,手腕的力道要像握着一朵云。”学生们私下称她“云袖张”——张敏教授是京剧青衣出身,年轻时曾跟着省剧团走南闯北。她最擅长把舞台经验融入教学,一段《贵妃醉酒》的身段教学,能讲出十几种情绪表达的门道。

隔壁理论课堂又是另一番光景。李振华教授总爱揣着保温杯,把戏曲史讲得跌宕起伏。从元杂剧的市井气息到昆曲的雅致风流,他能把《西厢记》的剧本拆解成“古代青年恋爱指南”,逗得学生直乐。有学生说:“李老师的课像追剧,每节课都留个‘扣儿’,让人惦记下周的剧情。”

---

**戏比天大?不,学生比戏大**

这里的教学从不在象牙塔里打转。王立军老师的“戏曲创编课”堪称“魔鬼训练营”。去年他带着学生把传统折子戏《拾玉镯》改编成校园短剧,从剧本打磨到服装道具,全由学生操刀。演出当天,00后学生给孙玉娇加了段街舞亮相,台下观众直呼“没想到老戏还能这么玩”。

更让学生感动的是老师们的“护犊子”。去年省里戏曲大赛前,大二学生小林因高音唱不上去急得直哭。声乐老师赵芳连夜调整唱腔设计,把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调门降了半度,还陪她练到凌晨三点。“孩子们的前途比规矩重要。”赵老师这句话让很多学生记在了笔记本扉页。

---

**后台比前台更精彩**

在沧师戏曲系,师生关系透着梨园行特有的亲昵。张敏教授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段学生练功视频,每段都标注着“2020级小梅翻身进步”“2022级小程圆场待加强”。李振华教授的办公室常年备着胖大海,专门给练嗓过度的学生润喉。

逢年过节更有意思。中秋节的排练厅里,老师们带着学生用戏腔唱《但愿人长久》;冬至日则化身“大家长”,给离家在外的孩子煮饺子。毕业生王璐回忆:“答辩完那天,赵老师塞给我一包润喉糖,说‘以后登台前含一粒,别丢师门的脸’——那糖我到现在都没舍得吃完。”

---

**传承者的坚守**

这些老师身上都有种紧迫感。张敏教授常念叨:“我们多教一点,戏曲的血脉就多续一寸。”她牵头整理的《冀派京剧口述史》已收录27位老艺人的绝活。李振华教授则把抖音玩得风生水起,用“戏曲冷知识”系列视频圈粉五万多年轻人。

在戏曲系宣传栏里,贴着泛黄的剧照与崭新的获奖证书。老教师们青丝渐白,年轻教师接过教鞭,而照片里学生的面孔永远朝气蓬勃。或许这就是沧师戏曲专业的魅力——讲台上流转的不只是唱念做打,更有一代代人托付的滚烫星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