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寻戏记: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戏曲传承地
沧州寻戏记: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戏曲传承地
在沧州老城区的胡同里,总能听到悠扬的胡琴声穿透晨雾。这座以武术闻名的城市,骨子里还流淌着戏曲的血液。想要学戏的年轻人,不妨跟着老沧州人的脚步,探寻那些藏在市井深处的戏曲学堂。
**一、梨园新苗的摇篮**
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表演专业,堪称新一代戏曲人的孵化地。这里的练功房总是最早亮灯的地方,清晨五点就能看到学生对着镜子练云手。课程表上既有《沧州戏曲发展史》这样的理论课,也有梆子唱腔、身段训练等硬功夫。去年毕业生李月茹刚在省青年戏曲大赛摘得银奖,她说:这里的老师都是剧团退下来的名角,教的全是实打实的舞台经验。
**二、百年老团传绝活**
胜利公园旁的沧州河北梆子剧团大院,朱红大门内别有洞天。每个周末,剧团的老艺人们都会开设公益传习班。68岁的武生名家赵金鹏亲自示范鹞子翻身,孩子们在青砖地上翻跟头,惊起槐树上栖着的麻雀。这里不教花架子,开场就是《钟馗嫁妹》的经典选段,孩子们学戏先学范儿,连走路都要带着戏台上的韵律。
**三、百姓戏台育新枝**
运河边的清风楼里,每周三晚都挤满戏迷。沧州群艺馆的戏曲夜校就在这开课,教戏先教拍板眼。五十多岁的张阿姨是这里的明星学员,她带着小孙子来学《大登殿》,一老一少对唱的场面总能赢得满堂彩。馆长王建军说:我们这最年轻的学员6岁,最年长的78岁,戏曲就该活在老百姓的日常里。
夜幕降临时分,文庙前的空地上总会聚集几拨票友。拉弦的、唱梆子的、比划身段的,在古槐树下自成天地。要我说,在沧州学戏,重要的不是找多气派的教室,而是寻得那份浸在烟火气里的戏韵。毕竟,真正的戏曲传承,从来都不是在象牙塔里完成的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