梆子声里的沧州魂:运河畔的百年戏腔
梆子声里的沧州魂:运河畔的百年戏腔
清晨的沧州人民公园总飘着几缕特别的声线,那是退休的梆子票友在吊嗓子。年过七旬的赵大爷手提保温杯,背靠斑驳的香椿树,一声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的梆子腔,惊起几羽麻雀。这种浸透市井气息的戏曲日常,正是沧州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一、运河浪里的梆子韵
京杭大运河在沧州段打了个弯,也把南北戏韵揉进了这片土地。河北梆子在这里落地生根,竟生发出独特的沧州味。老戏迷们最爱《辕门斩子》里杨六郎的唱段,那声裂长空的小畜生三个字,非得用沧州方言里特有的喉音才够味道。运河码头昔日的商贾云集,让梆子戏里多了几分江湖豪气,武戏中的刀枪把式都带着沧州武术的刚猛。
南川楼的戏台遗址至今留着深浅不一的脚印,那是当年戏班武生们练功的见证。沧州梆子名角铁嗓刘刘桂荣,年轻时在泊头演出《大登殿》,连唱三天不哑嗓,台下船工往台上扔银元叮当作响。这种草根式的热情,让梆子戏在沧州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。
二、市井巷陌的戏码头
新华桥头的露天戏台总围着层层叠叠的观众。蹬三轮的老李头宁可不拉活儿,也要蹲在水泥台阶上听《秦香莲》。当包拯那句开铡——的拖腔响起,满场观众跟着跺脚叫好,震得运河水面泛起涟漪。这种台上台下的热烈互动,是沧州戏迷特有的捧场方式。
运河区的小南门茶馆保留着民国时的戏单,泛黄的纸页上还能辨认出筱翠云、金少春等名角。掌柜的孙师傅说,他爷爷那辈人谈生意都在戏园子里,一壶高末儿听着《南北合》,合同就在梆子声里签成了。如今虽没了当年的盛况,但周末的下午场依旧座无虚席。
三、新酒旧瓶的传承路
青县农民剧团的卡车又开进了李窑村,车斗展开就是流动舞台。90后团长王强改良传统戏服,在靠旗上绣二维码,扫一扫就能看戏词。老人们起初嘟囔胡闹,可当《穆桂英挂帅》的电子背景亮起时,都不由自主跟着节奏拍起了大腿。
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选修课场场爆满,学生们把梆子元素融进街舞,在鼓楼广场的快闪演出引来层层围观。非遗传承人周金香每周三在图书馆教孩子们甩水袖,她说:得让娃娃们觉得梆子腔和手机游戏一样有意思。
暮色中的清风楼又传来隐约的胡琴声,遛弯的老人们不自觉跟着哼唱。运河水的波光里,倒映着百年戏台的影子。沧州的戏曲记忆就像陈年的沧酒,越陈越香,在现代化浪潮中酿出新的滋味。当智能手机直播间的点赞和戏园子里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时,这座武术之乡的文艺脉搏,正跳动出这个时代特有的韵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