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梆子:铿锵锣鼓里的燕赵风骨
沧州梆子:铿锵锣鼓里的燕赵风骨
好!一声喝彩炸响在沧县礼堂,台上的老生抖袖转身,铜锤花脸一声高腔直冲云霄,台下白发老者激动得直拍大腿。这场景在沧州城乡并不鲜见——河北梆子这门扎根冀中平原三百年的古老戏曲,至今仍在沧州人的血脉中奔涌。
**一、运河滋养的梆子腔**
大运河的漕船不仅载来江南的丝绸,更将昆曲的婉转水磨调带到了燕赵大地。沧州梆子艺人把北方汉子的豪迈揉进江南曲牌的旖旎,创造出独特的直隶梆子。老艺人常说:运河水流到哪儿,梆子腔就响到哪儿,当年漕工歇脚时,总能在沧州码头听见穿云裂石的梆子声。
**二、铁骨铮铮的沧州调**
沧州梆子最讲究铁嗓钢喉。旦角的哭腔要像运河浪打船帮,老生的二六板须似金铁交鸣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裴艳玲在沧州戏校学艺时,寒冬腊月对着运河练嗓,硬是把嗓子磨出了金石之音。如今沧州梆子剧团下乡演出,七八十岁的老票友还能跟着《辕门斩子》的大慢板一字不差地哼唱。
**三、文武兼备的活化石**
《钟馗嫁妹》里鬼王踏火的矮子步,《宝莲灯》中沉香劈山的朝天蹬,这些独门绝活在沧州代代相传。更难得的是保留了十三把椅子的绝技——武生能在十三把叠起的椅子上连翻三十六个跟头。去年非遗展演,年轻演员王少波重现这门绝活时,满场观众屏息数着椅子数,生怕漏掉一个跟头。
**四、生生不息的传承路**
沧县梆子团的排练厅里,六十岁的琴师手把手教小徒弟拉反调,琴弓在丝弦上拉出苍凉的韵味。当地中小学开设的戏曲课,孩子们把梆子唱段编成课间操。更让人欣慰的是,年轻观众开始回归剧场——去年沧州大剧院连演十场《穆桂英挂帅》,场场爆满,谢幕时观众跟着乐队梆子点鼓掌,那节奏震得房梁都在颤。
夜幕下的沧州茶馆,一壶茉莉香片配着《南北合》的梆子腔,跑海运的船老板听得眼眶发红。这门古老艺术就像运河畔的老槐树,把根深深扎进沧州人的魂里。当铿锵的梆子声再次响起,你会明白:这不是简单的戏曲,而是一个族群穿越时空的生命呐喊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