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河岸边唱大戏——沧州戏曲的泥土香与江湖气
运河岸边唱大戏——沧州戏曲的泥土香与江湖气
沧州人爱戏,爱得痴迷。运河边的茶馆里,梆子声能穿透薄雾;乡间戏台上,老艺人一开腔便引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扛着板凳赶来。这座武术之乡的骨子里,藏着比刀光剑影更绵长的戏曲血脉。
一、漕运码头的戏码头
京杭大运河在沧州拐了个弯,也把南北戏曲的种子撒在了这片土地上。乾隆年间,盐商们在运河码头搭起戏台,昆曲的婉转与梆子的激越在这里相遇。泊头老戏楼至今保留着三开间的独特构造,南来北往的戏班在此斗戏,台柱子们的水袖能甩出三尺远。
河北梆子在沧州落地生根,渐渐混入了沧州人豪爽的脾性。沧县刘吉盛戏班的老艺人说:咱沧州梆子的'哭腔',哭得痛快,像运河浪头打旋儿。这种带着水汽的唱腔,在《辕门斩子》《南北合》等剧目中尤为明显,高亢处似浪遏飞舟,低回时如暗流涌动。
二、草台班子的江湖绝活
沧州戏曲最动人的风景在乡野。任丘的哈哈腔戏班,农忙时下地干活,农闲时搭台唱戏。他们的行头箱里总备着半袋棒子面,赶场路上就着河水煮粥。肃宁老调传承人李凤芝至今记得,五十年前在青县演出,突降大雨,乡亲们硬是举着苇席让戏唱完。
这些草台班子藏着真功夫。吴桥杂技艺人改唱评剧,把顶碗的功夫化作了头上的翎子功;黄骅渔鼓道情的老艺人,能用渔鼓模拟出渤海浪涛声。最绝的是东光的灯影戏,驴皮影人耍起流星锤,竟带着沧州武术的招式。
三、戏台上的新江湖
泊头火柴厂的老仓库里,90后小伙张子昂正带着大学生排演新编梆子戏。他们用手机直播唱段,把运河号子编进过门音乐。在沧州博物馆的非遗展厅,AR技术让游客能亲手敲响沧县木板大鼓。但老戏迷们最惦记的,还是农历三月廿八的崔尔庄庙会,那里至今保留着对台戏的传统。
沧州戏曲像运河里的船,载着古老的腔调驶向新时代。当梆子声在高铁站广场响起,打工归来的游子忽然红了眼眶——那拖腔里的运河号子,那身段中的武术架势,分明是刻在DNA里的乡音。这方水土养出来的戏,终究带着沧州人骨子里的热乎气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