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曲:运河畔的百年声腔穿越千年时光

沧州戏曲:运河畔的百年声腔穿越千年时光

沧州,这座被大运河滋养千年的古城,不仅以武术之乡闻名于世,更在戏曲艺术的沃土上绽放出独特芬芳。当运河的船工号子与铿锵的梆子声交织,当青砖灰瓦的老戏楼里传来婉转的唱腔,这里的人们用戏曲诉说着燕赵大地的沧桑与豪情。

一、运河浪涛里的梆子声

沧州老码头边的茶棚里,总飘荡着河北梆子高亢的唱腔。这种发源于山陕梆子的戏曲形式,在沧州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。运河船工们用梆子腔唱《宝莲灯》,把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唱得荡气回肠;乡间戏台上,《辕门斩子》的唱段响彻云霄,杨六郎的忠烈气节在梆子声中愈发悲壮。

沧州梆子艺人独创的沧州调,在传统梆子基础上融入了运河号子的韵律。已故梆子大家裴艳玲年轻时在沧州学艺,她回忆道:运河边的梆子带着水汽,每个拖腔都像浪头拍岸,这是别处学不来的味道。如今在清风楼戏院,仍能听到这种独特的声腔在梁间回旋。

二、评剧江湖里的沧州韵

评剧大师成兆才的足迹曾踏遍沧州大地。这位评剧创始人在这里采风时,将沧州落子的婉转融入评剧唱腔。沧州评剧演员独创的十三咳唱法,用气息的顿挫表现人物悲喜,在《花为媒》中演绎出别样风情。

在沧县旧州镇的百年戏楼上,至今保留着评剧草创时期的戏单。斑驳的纸页记载着《杨三姐告状》在此首演时的盛况。当地老艺人张金秋说:沧州人唱评剧,字字带劲,就像运河纤夫拉纤,透着股不服输的韧劲。

三、土腔土调里的哈哈腔

在沧州盐山县的田间地头,一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哈哈腔已传唱六百年。这种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,用俚语乡音演绎家长里短,唱腔里带着天然的幽默感。老艺人们说,哈哈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的屯垦移民,是南北文化在沧州碰撞出的火花。

国家级传承人王兰荣至今记得儿时看戏的场景:戏台就搭在打麦场上,演员穿着补丁戏服,可一开口就把乡亲们逗得前仰后合。现在盐山哈哈腔剧团下乡演出时,老乡们还会自带板凳,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。

沧州的戏曲如同运河之水,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,又奔涌着鲜活的生命力。当年轻演员在非遗剧场里研习古调,当戏曲动漫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,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新的方式守护着古老的声腔。走在沧州的街巷间,或许转角就会遇见正在吊嗓的票友,那穿越时空的唱腔,正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化密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