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寻访沧州戏韵:运河畔的百年曲艺之乡》

《寻访沧州戏韵:运河畔的百年曲艺之乡》

咚咚锵!清晨的沧州胜利公园里,年过七旬的刘玉山老人将八角鼓敲得脆响,一段《大登殿》的梆子腔惊飞了运河边的水鸟。这座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古城,用氤氲水汽滋养着别具风韵的戏曲文化,让南来北往的船工商贾把沧州曲调传遍九河下梢。

沿运河西行三十里,青县流河镇的老戏楼飞檐翘角犹存。推开斑驳的朱漆木门,墙上泛黄的戏单记载着百年前的热闹:河北梆子名家小香水在此连演半月《秦香莲》,运河码头连夜卸货的船工们,硬是踩着露水也要赶来听上两嗓子。如今镇上的同乐会仍保留着独特的运河梆子唱法,尾音里带着水波荡漾的婉转,这是老艺人们模仿船工号子独创的腔调。

要说沧州戏曲的活化石,当数任丘的西路梆子。在吕公堡镇李家班,第五代传人李凤梧正手把手教小徒弟甩水袖。这个扎根乡野的戏班至今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行头箱,金线绣制的蟒袍虽已褪色,但双托掌云手的身段仍透着皇城根下的气派。每年三月庙会,十里八乡的百姓仍要请他们唱足三天大戏,台前煎饼果子的香气混着锣鼓声,编织成独特的民俗画卷。

夜幕降临时分,沧县旧州城的茶馆戏园灯火通明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金香正在演绎沧州独有的木板大鼓,左手梨花板清脆如珠落玉盘,右手鼓槌翻飞似雨打芭蕉。这位七旬老人能连说三小时《杨家将》不歇气,唱到金沙滩惨烈处,满座茶客无不潸然泪下。曲终人散时,总有人发现紫砂壶里的铁观音早已凉透。

从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戏法表演,到黄骅渔港的船工号子;从肃宁武术戏的刀马功夫,到河间诗经村的弦歌雅韵,沧州的戏曲文化如同运河水系般纵横交织。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乡音古调,正通过青年传承人的抖音直播、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焕发新生。当高铁驶过华北平原,或许能在某个小站的晚风里,听见穿越千年的戏韵依然在运河两岸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