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台:运河边唱不尽的梆子腔

沧州戏台:运河边唱不尽的梆子腔

咚咚锵——夜幕初降,沧州东光县连镇古戏台上,河北梆子的锣鼓声惊起运河岸边的水鸟。台下摆着各色马扎的戏迷们,早已跟着板眼哼唱起来。这座横跨冀鲁两省的小镇,每逢农历三、八大集必有梆子戏开锣,运河里往来的货船听见这声儿,都要放慢船速听上几句。

一、运河波浪里的梆子声

清光绪年间绘制的《南巡盛典》里,乾隆帝沿运河南巡的仪仗队中,赫然夹杂着沧州梆子戏班的身影。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,不仅运送着漕粮盐铁,更载着高亢激越的梆子腔穿州过府。泊头码头卸货的脚夫们,总爱在酒肆里即兴来段《辕门斩子》,用枣木梆子敲着条凳打拍子。

沧州梆子艺人独创的旱船调,源自纤夫拉船的劳动号子。老辈艺人王金岭回忆,五十年代在捷地减河工地上,三县梆子剧团轮番登台,民工们听着《大登殿》挑土方,愣是把工期缩短了半个月。这种糅合了武术架势的武场戏,连翻二十四个旋子的绝活,至今仍是沧州戏班的看家本领。

二、九河下梢戏码头

沧县旧州城隍庙前的青石台阶,留着深浅不一的凹痕——那是百年来看戏人自带板凳磨出的印记。清末民初,这里同时开演七台大戏,各戏班较劲比嗓门,观众端着海碗边吃烩饼边喝彩。梆子名角铁嗓子刘香玉在此连唱七天《蝴蝶杯》,硬是把赶庙会的天津客商留成了常住客。

黄骅渔港的船老大们出海前,必要请戏班唱全本《打金枝》。渔民们相信,梆子戏里忠义节烈的故事能镇住风浪。2018年非遗普查时,在渤海湾渔船上发现了光绪年间的梆子戏工尺谱,泛黄的毛边纸上还粘着海盐的结晶。

三、老戏台的新传人

青县司马庄蔬菜大棚里,90后梆子演员李月红正在直播《杜十娘》选段。手机支架旁放着刚摘的草莓,戏服袖子还沾着泥土。这个由种菜能手组成的大棚剧团,把《秦香莲》改编成反传销新戏,抖音播放量破百万。村民们笑称:咱这梆子腔比有机蔬菜还畅销!

沧州市梆子剧团排练厅里,老琴师张树德带着智能音箱琢磨新曲牌。他们新编的《大运河畔》,用电子合成器模拟漕船号子,年轻人听着直拍大腿:这梆子够潮!去年庙会,他们开着改装过的戏箱卡车巡演,车顶太阳能板供电,走到哪唱到哪。

夜幕下的沧州博物馆,明代水陆画上的戏曲人物仿佛在光影中苏醒。运河畔此起彼伏的梆子声里,既有自古燕赵多慷慨的遗韵,更跃动着码头城市的勃勃生机。当95后武生踩着平衡车亮出云里翻,老戏迷们忽然发现,那枣木梆子敲打的,早不是旧时月色,而是千年运河的新脉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