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韵:藏于市井的戏曲江湖

沧州戏韵:藏于市井的戏曲江湖

沧州城东的茶馆里,传来一阵激越高亢的梆子声。几位白发老者手持枣木梆子,闭目击节而歌,围观的茶客们早已放下盖碗,和着调子轻声应和。这座以武术闻名的城市,骨子里却藏着另一副戏曲魂灵。让我们循着铿锵的锣鼓声,探访那些深藏街巷的戏曲社团。

一、百年老团的涅槃重生

沧州梆子剧团的门楼上,斑驳的朱漆见证着百年沧桑。这个创立于民国初年的老剧团,曾因时代变迁几度停演。2016年的深秋,老团长带着珍藏的戏箱找到文旅局,箱底泛黄的《宝莲灯》手抄本里,还夹着五十年代的演出票根。在政府扶持下,剧团重组后焕发新生,不仅复排了《辕门斩子》等经典剧目,更开创性地将沧州武术融入武戏身段。每逢周末,排练厅里刀马旦的翎子与红缨枪的流苏交相辉映,恍如穿越时空的梨园盛景。

二、民间票友的草根江湖

在清风楼城墙根下,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每月初八的梆子擂台,比过年还热闹。这里聚集着沧州最活跃的民间戏曲社团,运河之声票社的老票友们能把《大登殿》唱出十八种韵味,铁狮子剧社的武场师傅们敲起锣鼓来,连运河的波纹都会跟着节奏颤动。最让人称奇的是油条张剧社,几位早点摊主收摊后洗净手上油渍,换上戏服就能把《杜十娘》演得荡气回肠。他们的舞台或许是社区广场,或许是街角茶棚,但那份对戏曲的痴迷,让每个寻常角落都成了流光溢彩的戏台。

三、新老交融的戏曲新生代

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社团里,00后学生们正在用抖音直播《花为媒》。传统评剧唱腔配上电子混音,水袖舞动间闪过霓虹光影,这种跨界演绎竟在B站收获百万播放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几位留学生组建的沧韵国际剧社,用英语演绎《打金枝》,让外国友人通过字幕器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。这些新生力量并未抛弃传统,他们定期邀请老艺人教学,用现代技术修复老唱片,在快手平台开设戏曲慕课,让百年戏韵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声。

夜幕降临时,清风楼戏台又亮起灯火。台下观众席里,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,也有举着荧光棒的年轻人。沧州的戏曲社团如同运河水系的支流,有的奔涌如沧州梆子的高亢唱腔,有的婉转如评剧的细腻水袖,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共同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梨园传奇。当武生的靠旗掠过夜空,我们恍然发觉,沧州的戏曲江湖从未消失,它只是换上了新的装扮,继续在人间烟火中且歌且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