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曲班寻踪:梨园新苗在这里成长
沧州戏曲班寻踪:梨园新苗在这里成长
在京剧名家裴艳玲的故乡沧州,戏曲文化的种子正通过各类戏曲班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。这座运河古城不仅孕育过沧州京剧现象,如今更形成了覆盖全年龄段的戏曲传承体系。
一、专业戏曲学府
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表演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,近年来培养出多位获得小梅花奖的戏曲新秀。该专业采用院校+剧团的联合培养模式,学生每年都会参与沧州大剧院的驻场演出。
二、中小学戏曲社团
沧州市实验小学的运河娃娃京剧社已有20年历史,每周三下午都能听到孩子们字正腔圆的唱腔。第十四中学的评剧社团曾受邀参加京津冀非遗展演,小演员们的水袖功夫惊艳全场。
三、民间传承基地
运河区非遗传承中心开设的百姓戏苑公益培训班,由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凤梧亲自授课。这个创办于2018年的培训班已走出3位省级戏曲赛事获奖者,最小的学员仅有6岁。
四、特色培训机构
裴派艺术传习所由裴艳玲弟子创办,专攻武生行当。其独创的戏曲形体训练法将武术与戏曲身段结合,吸引了不少有武术基础的学员。肃宁县举办的杂技戏曲融合班更是将本地两大非遗项目创新结合。
五、老年大学戏曲班
市老年大学的河北梆子提高班常年爆满,73岁的班长李秀兰带领学员们登上过央视戏曲频道。这些银发学员的演出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收获数十万点赞,成为传播传统艺术的新力量。
从幼儿园的戏曲游戏课到老年大学的表演班,沧州构建起完整的戏曲传承链条。正如市文旅局非遗科负责人所说:我们不仅要培养角儿,更要培养懂戏、爱戏的观众。在这片戏曲热土上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