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曲:运河岸边传唱千年的文化密码

**沧州戏曲:运河岸边传唱千年的文化密码**

如果要问沧州人最自豪的文化名片是什么,答案里除了武术,总绕不开一句:“听戏去!”这座依傍京杭大运河的古城,数百年来在漕运码头的桨声灯影中,孕育出独特的戏曲基因。当河北梆子的高亢遇上木板大鼓的苍劲,沧州戏曲的江湖,藏着比武侠传说更动人的故事。

---

一、运河码头上“长”出来的戏台子

清道光年间的连镇码头,船工卸完漕粮总爱往茶棚里钻。五文钱一壶高末,就着沧州木板大鼓的“刀枪架”唱段,听得人直拍大腿。这种起源于盐山一带的曲种,唱腔里带着渤海湾的咸涩——老艺人在三弦伴奏下,用沙哑的嗓音唱《杨家将》,木板敲击出金戈铁马的节奏,仿佛能看见当年镖师押船过沧州的影子。

运河边的泊头城更是个“戏窝子”。商贾云集的西关大街,山西梆子、昆曲、哈哈腔的戏班扎堆。据《沧县志》记载,光绪二十三年,泊头福星楼戏院连演38天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,台下挤满山东来的棉花商,散戏后棉包上都要系红绸子讨吉利。

---

二、沧州戏班子的“硬核”传承

沧州戏骨子里有股“武戏文唱”的较真劲儿。上世纪50年代,沧县河北梆子剧团排《钟馗嫁妹》,武生演员为练好“喷火”绝活,生生烧坏三条水裤。现在非遗传承人王保友说起这事还竖大拇指:“咱沧州人唱戏,讲究个实打实!”

更绝的是哈哈腔。这个在青县传承了200多年的剧种,能把《小放牛》唱出十八种弯弯绕的调门。78岁的李秀芳老人至今记得,1957年进京汇演时,周恩来总理听完青县哈哈腔《宝莲灯》,特意嘱咐“要把这土坷垃里长出来的金嗓子传下去”。

---

三、戏比天大的沧州人

在沧县崔尔庄,至今保留着“三月三唱大戏”的旧俗。83岁的赵金铎老爷子是出了名的戏痴,家里存着1953年沧州胜利剧社的戏单,发黄的纸片上印着《南北合》《辕门斩子》的剧目。问起为啥爱戏,老爷子磕磕烟袋锅:“当年跑反(逃难)的时候,戏文里那句‘自古沧州多义士’,给乡亲们壮了胆。”

这种痴迷催生了独特的戏曲生态。黄骅渔鼓戏、南皮落子、肃宁武术戏……沧州每个县都有拿手戏。2019年沧州戏曲普查,民间竟藏着127个草台班子,最老的“庆春班”传了六代人,班主李建国说:“现在唱《林冲发配》,还得用运河岸柳树削的梆子。”

---

四、新瓶老酒里的戏曲江湖

如今的沧州大剧院,每周五的“戏曲擂台”总爆满。90后票友张子萱把河北梆子《窦娥冤》改成摇滚版,视频点击破百万。更有意思的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“戏曲+电商”课——学生们在直播间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顺带卖金丝小枣,弹幕飘过:“这唱腔配枣香,地道!”

在吴桥杂技大世界,杂技演员王飞把哈哈腔融进高空绸吊,唱一句“八月十五月儿明”,空中连翻三个跟头。这种“混搭”让非遗专家直拍手:“这才是沧州味道,既敢打敢拼,又能唱会演。”

---

夜幕下的运河公园,戏迷们又支起家伙事儿。河北梆子的梆子声撞上货运轮船的汽笛,竟意外合拍。或许正如老艺人们说的:“沧州的戏,是运河水流出来的,是镖局拳头打出来的,更是老百姓心里焐出来的。”在这片尚武的土地上,戏曲不是阳春白雪,而是就着驴肉火烧喝下去的那碗烈酒,滚烫,够劲,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