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曲名家:一位老艺人的坚守与梆子腔的百年回响

沧州戏曲名家:一位老艺人的坚守与梆子腔的百年回响

在沧州大地的戏台前,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者准时落座。当高亢的梆子声穿透晨雾,他布满皱纹的眼角总会泛起泪光。这是沧州人对河北梆子的集体记忆,更是对活化石李兰芳的深切敬意。

一、沧州梆子腔的百年风骨

沧州梆子诞生于清道光年间,当时运河船工将山西梆子与本地民歌相融,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卫梆子。这种戏曲形式在沧州武术之乡的土壤中野蛮生长,唱腔中自带三分刀剑铿锵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早年戏班在泊头码头演出时,武生一个鹞子翻身,台下挑担的脚夫们齐声喝彩,震得运河水面泛起涟漪。

梆子腔的独特韵味在于一板三眼的节奏把控。主弦师王金斗曾用竹筷子敲击粗瓷碗,示范如何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,让简单的梆子声演绎出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。这种源自民间的智慧,让沧州梆子在华北戏曲界独树一帜。

二、李兰芳:梆子腔的活字典

李兰芳十三岁拜师学艺时,师傅让他在三九寒冬里对着冰柱子练嗓。梆子腔特有的炸音需要调动丹田之气,他回忆道:那时每天清晨对运河开嗓,能把芦苇荡里的水鸟惊起一片。这份苦功成就了他标志性的金嗓子,1957年在天津劝业场连唱三天,戏票被黄牛炒到三块银元一张。

在特殊年代,李兰芳冒险将三十多本手抄戏谱缝进棉被。改革开放后,他带着这些发黄的纸页走遍沧州乡镇,逐字校对手抄本中的运河船工行话。如今八十四岁高龄,仍在文化馆指导年轻演员:梆子腔讲究'咬字如虎,行腔似龙',每个字都要在舌尖上打个转再吐出来。

三、运河岸边的戏曲传承

沧县旧州镇的古戏台石柱上,至今留有民国年间戏班用香火烫的记号。这些深浅不一的焦痕,记录着《南北合》《辕门斩子》等经典剧目的演出历史。当地文化站站长说:每到农闲时节,老乡们仍会自发组织'草台班',在晒谷场上就能开锣唱戏。

新一代传承人赵晓梅在抖音开通了运河梆子账号,用现代编曲演绎传统唱段。令人意外的是,直播间里不仅有年轻人刷屏叫好,更多老戏迷通过子女的手机重新找回了青春记忆。这种新旧交融的传承方式,让梆子腔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。

当夕阳把运河染成金红色时,李兰芳总会拄着拐杖来到河堤。远处传来年轻演员的吊嗓声,混着货轮的汽笛在河面上飘荡。这位老艺人常说:梆子腔就像运河水,看着平静,底下都是暗涌。在这片尚武重义的土地上,沧州戏曲正以独有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脉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