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沧州:一座运河古城的戏曲传奇

梨园沧州:一座运河古城的戏曲传奇

在沧州老城的胡同深处,总能看到这样动人的画面:几位白发老人围坐在青石板上,手执三弦,喉间迸出苍劲的梆子声,惊得屋檐下的家雀扑棱棱飞起。这座京杭大运河畔的古城,历经千年漕运繁华,将南腔北调融为一炉,酿出了独树一帜的戏曲风韵。

若论沧州戏脉,首推河北梆子活化石王玉磬。这位1938年生于沧县的老艺术家,幼年学艺时总爱躲在后台看角儿们描眉画眼。她独创的王派老生唱腔,既有燕赵男儿的慷慨激昂,又带着运河水般的婉转悠长。1956年进京汇演,一曲《辕门斩子》震动四座,周恩来总理听完后特意到后台,握着她的手说:这才是咱们劳动人民的好戏!

运河码头往东三十里,青县走出的评剧名伶鲜灵霞更是个传奇。1942年寒冬,十五岁的她裹着破棉袄在沧州茶馆卖唱,因唱《杜十娘》太过动情,台下穿貂裘的阔太太竟把金镯子摘下来打赏。鲜灵霞独创的鲜派唱法,将沧州方言的俏皮劲儿揉进评剧,把《井台会》里李三娘等市井人物演得活灵活现,至今戏迷们仍能哼上几句青线线那个蓝线线。

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戏楼上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玉华正带着徒弟们排演西路梆子《双锁山》。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艺人,耍起刀马旦的功夫丝毫不输年轻人。她常说:咱们沧州戏要像运河里的船,南来的北往的都要装得下。果然,她改编的《穆桂英挂帅》里,既有山西梆子的高亢喷口,又透着山东吕剧的泼辣劲儿,听得观众连连叫好。

从漕运鼎盛时的九省通衢,到如今高铁时代的文化码头,沧州戏曲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戏台下的长条板凳换了软座,台上的油彩变成了LED灯光,但老票友们依然能在年轻演员的唱念做打中,品出那口熟悉的运河味道。这种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,正如同大运河水,在时代浪潮中奔腾向前,生生不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