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台风云录:梆子声里的江湖气
**沧州戏台风云录:梆子声里的江湖气**
提起河北沧州,多数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定是镖旗猎猎的武林江湖。这座运河畔的古城,自古以武术之乡闻名天下,但若您以为沧州只有拳脚功夫,可就错过了它另一张文化名片——沧州人唱戏的架势,可丝毫不输比武过招的热闹。
要说沧州戏台上的头把交椅,当属那苍劲悲怆的河北梆子。这剧种在沧州地界扎根两百余年,唱腔里都浸着运河水的波涛。早年间的沧州码头,船工们卸完货总要吼两嗓子梆子解乏,高亢的十三咳能震得岸边柳叶打颤。1956年沧州河北梆子剧团成立时,老戏迷们连夜排队抢票,把剧场的木门槛都踩矮了三寸。
沧州梆子自带着一股子江湖侠气。著名武生裴艳玲九岁在沧州登台,一折《宝莲灯》里的沉香耍起开山斧,硬是把文戏唱成了武打场。沧州戏班至今保留着独门绝活:武戏演员真刀对练时,刀刃相碰的火星子能溅到前三排观众席,戏里杀人用的血包,得用本地小枣熬的糖浆——说是这样甩在戏服上颜色最正。
若嫌梆子太过铿锵,沧州乡间还藏着温软的小调。泊头哈哈腔的戏班子走村串镇,老艺人们用三弦伴奏着家长里短,唱词里尽是运河鲤鱼跳船帮,小媳妇烙饼忘了翻面的烟火气。这种源自明代的稀有剧种,演员开口就像拉着观众唠家常,连台下的狗都能跟着梆鼓点儿摇尾巴。
沧州戏台最绝的当属武戏文唱。青县秧歌戏《燕青打擂》里,演员踩着三寸厚底靴连翻七个跟头,落地时还要稳稳接住一句好汉不提当年勇。据说早年间戏班在盐山演出,真请来少林武僧客串喽啰兵,台上对打时兵器脱手飞向观众,被看戏的镖师用判官笔凌空截住——这意外倒成了最叫好的戏码。
如今沧州老城里,戏迷们仍保持着扒台角的传统。每逢庙会,年轻人猫着腰钻到戏台两侧,就为看清角儿们手腕一抖枪花挽出八瓣梅花的绝技。沧州大剧院每月末的惠民戏场,总见白须老者带着孙辈占座,娃娃们啃着驴肉火烧学唱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,咬字竟比普通话还标准。
从镖局林立的运河码头到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,沧州的戏台始终锣鼓不歇。当梆子声混着武术吆喝在夜色中响起,您才会懂:这方水土养出的人,从来都是左手抱拳施礼,右手水袖翻飞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