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寻戏记:藏在街巷里的戏曲班社指南
沧州寻戏记:藏在街巷里的戏曲班社指南
沧州的清晨总带着几分古意,老城区的胡同深处传来若有若无的吊嗓子声。这座京杭大运河畔的古城,骨子里浸润着戏曲的韵律。对于想学戏的票友而言,沧州的戏曲班社就像散落街巷的珍珠,待有心人一一拾取。
一、梨园正脉:官方戏曲传承阵地
沧州文化艺术中心四楼常年飘着胡琴声,这里开设的公益戏曲班堪称沧州戏曲界的黄埔军校。每周三下午,年过七旬的京剧老生张春华准时到场,他教《空城计》时讲究三形六劲,一个云手能分解出八个动作。楼下排练厅里,沧州梆子团的青年演员正在排练新编历史剧,透过虚掩的门缝,能看见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。
各区县文化馆藏着更多惊喜。新华区文化馆的京剧青衣班常年爆满,授课的王老师是荀派传人,教《红娘》时连眼神流转都要细抠;青县文化馆的哈哈腔传习所保留着冀中平原最地道的唱法,木板搭的戏台上至今留着老艺人的汗渍。
二、市井戏韵:民间戏曲生态圈
运河边的清风楼每到周末就热闹非凡,二层的曲艺社聚集着各路票友。穿唐装的老先生拉着坠胡,几个大妈随着琴声唱评剧《花为媒》,时不时有人即兴加入。掌柜李师傅说:咱这儿不讲究门派,会哼两句的都能来亮亮嗓。
公园角落藏着真正的民间高手。人民公园东南角的凉亭里,刘金锁师傅带着十几个徒弟练西路梆子。七十岁的刘师傅打起梆子仍虎虎生风,他教的《王宝钏》保留了沧州本地特有的十三咳唱法,说是不会咳嗽就唱不好梆子。
三、戏曲新枝:现代传承新模式
实验二小的课后服务时间,戏曲选修课总是最先报满。孩子们穿着特制的迷你戏服,跟老师学《闹天宫》的猴戏招式。戏曲进校园工程开展五年来,已在17所学校开设戏曲社团,运河小学的评剧班还拿过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。
茶馆剧场成为新晋打卡地。南川老街的沧曲社将相声与戏曲混搭,年轻演员用吉他给《梨花颂》伴奏,竟意外和谐。老板赵鹏说:我们改编的摇滚版《铡美案》,在短视频平台点击量破百万呢。
沧州的戏曲班社就像运河里流淌的水,既承载着古老基因,又不断泛起新的浪花。当暮色笼罩清风楼,戏迷们咿呀的唱腔混着运河的涛声飘向远方。这座城市的戏曲地图,正在票友们的一板一眼中悄然扩展,等待更多知音前来探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