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韵:梆子声里寻名家
沧州戏韵:梆子声里寻名家
在沧州肃宁的乡间戏台上,一位女老生正甩动髯口,唱腔如裂帛穿云。台下老戏迷眯着眼睛,手指在膝盖上打着板眼:这是裴艳玲的徒孙,真像!这座运河畔的古城,正用梆子声诉说着百年戏魂。
一、运河滋养戏码头
沧州作为漕运重镇,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南北戏班必经之地。运河码头卸货的号子与戏班吊嗓的调门此起彼伏,形成了独特的戏曲生态。梆子腔顺着运河北上,在沧州落地生根时,揉进了船工号子的铿锵,杂糅了武术之乡的刚劲,形成了高亢激越的沧州梆子流派。
每逢农历三月廿八东光铁佛寺庙会,三十多个戏班在运河两岸扎台。老辈人回忆:从德州来的山东梆子,天津卫的卫梆子,还有本地的土梆子,唱对台戏能斗三天三夜。这种戏曲竞技传统,催生了沧州演员特有的铁嗓钢喉。
二、梨园双绝震京津
在沧州戏曲史上,活钟馗裴艳玲堪称传奇。五岁登台,九岁挑梁,这位女老生将武生功夫融入梆子表演,独创云里翻接唱腔的绝技。1985年携《钟馗》进京,谢幕时连翻二十七个旋子,震得长安大戏院的琉璃瓦嗡嗡作响。戏迷都说:裴老板的戏,听得人汗毛直竖,后脊梁发烫。
沧州梆子剧院名丑张金秋另有一绝。他在《卷席筒》中扮演苍娃,头顶油灯翻跟斗,灯不灭油不洒。更绝的是即兴抓哏,某次下乡演出突降大雨,他当场现编:老天爷也爱听梆子,眼泪哗哗当赏钱。惹得观众冒雨看完才散。
三、老树新枝续芳华
在肃宁县南庙村,87岁的王凤仙仍能完整唱出《大登殿》全本。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,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点着曲谱:当年学戏,师傅拿筷子敲牙口,错一个字就是一筷子。如今她的徒弟在抖音开直播唱梆子,直播间常驻上万戏迷。
沧州艺校的练功房里,十四五岁的学员正在走圆场。校长李志刚说:现在要求童子功+文化课,既要能唱《南北合》,也得会背《将进酒》。这些孩子带着智能手表练功,休息时却在讨论裴艳玲的抖音直播教学。古老的梆子声,正通过光纤传向更远的地方。
暮色中的沧州茶馆,老票友们敲着八角鼓唱起梆子慢板。运河上货轮的汽笛声隐约相和,仿佛百年前戏班画舫的余韵。从草台班子到数字剧场,沧州戏曲始终在变与不变中生长,就像运河的水,载着乡音流向远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