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台:听乡音里的江湖
沧州戏台:听乡音里的江湖
沧州城外的古戏台历经百年风雨,斑驳的砖墙上还残留着朱红色的戏班名号。这座大运河畔的武术之乡,骨子里却流淌着婉转的曲韵。当河北梆子的铜锤花旦甩起水袖,当南皮落子的老艺人敲响梨花板,沧州人的江湖故事便在弦索声里鲜活起来。
一、运河浪花里的戏码头
明清两代,南来北往的漕运船只在此停泊,沧州码头成了九河下梢的戏曲中转站。山东吕剧的质朴、河南豫剧的豪迈、京津昆曲的雅致,都在这里交汇融合。据《沧州志》记载,清光绪年间,城隍庙前的戏楼每年演出达两百余场,运河船工们把挣来的铜钱串在红绳上,争相抛向戏台。
老艺人张金福回忆,他祖父那辈在码头扛活时,常能听见天津卫的戏班在船上吊嗓子。沧州人耳濡目染间,竟把各派唱腔揉成了独特的韵味。至今流传的沧州梆子既保留河北梆子的高亢,又掺着运河船工号子的顿挫,如同大运河的浪花拍岸,声声激越。
二、梨园深处的沧州调
南皮县杨八庄村的老戏台上,八十三岁的王秀兰仍能唱全本《王二姐思夫》。这位落子戏非遗传承人,十六岁登台时正值戏班鼎盛期。她手中的梨花板叮当作响,唱腔里既有唐山落子的俏皮,又带着沧州方言的土味,把农家儿女的情思唱得百转千回。
在青县哈哈腔传习所,年轻学员正在排练《墙头记》。这个起源于明代的稀有剧种,以诙谐幽默见长,演员们踩着独特的蹬蹬步,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市井百态。老艺人们说,沧州人习武的利落身段,不经意间化入了戏曲表演,形成了武戏文唱的独特风格。
三、老戏台上的新传奇
泊头火柴厂旧址改造的戏曲博物馆里,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戏服头面。金线绣制的蟒袍虽已褪色,仍能想见当年小翠花戏班在此驻场演出的盛况。如今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庙会,四乡八镇的戏班会在此打擂,年轻演员们用抖音直播传统折子戏,直播间里点赞不断。
沧县贾洼村的小剧场里,梆子戏《武松打虎》正在创新改编。武生演员将沧州武术的六合拳法融入身段,腾挪闪转间虎虎生风。台下看戏的老拳师频频点头:这才是沧州人自己的武戏!非遗传承人李保华带领团队开发的戏曲盲盒,让年轻人在拆盒惊喜中接触传统艺术。
夜幕下的运河边,老戏台的灯笼次第亮起。七旬老琴师调试着坠胡,弦音穿透朦胧月色。戏未开锣,已有老戏迷端着茶壶占座,孩童举着糖画在台前追逐。当第一声梆子敲响,沧州的千年文脉便在戏韵中流转重生,那些尘封的江湖往事,随着水袖翻飞再度鲜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