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曲班探秘:梨园雅韵流淌运河畔

沧州戏曲班探秘:梨园雅韵流淌运河畔

在沧州这座武术之乡的街巷间,除了霍元甲故里的拳风剑影,还流淌着另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血脉。当运河水的波光映照着青砖灰瓦,梆子声穿透市井的喧嚣,沧州人用特有的豪迈与婉转,守护着戏曲艺术的千年传承。

一、专业院团里的科班传承

沧州戏曲艺术的殿堂级传承,当属沧州河北梆子剧团附属培训中心。这里的学员每日清晨五点半准时开嗓,老艺术家手把手教授云手台步等基本功。排练厅里,青年演员们正在复排传统剧目《辕门斩子》,月琴声与梆子声交织,仿佛让人穿越回百年前的戏楼。

市艺校戏曲专业则是系统化教学的典范,这里不仅有唱念做打的传统课程,还开设戏曲理论、化妆造型等现代课程。去年毕业的学员李月华说:老师傅教我们吊眉贴片时,总念叨'这手艺比你们手机里的美颜滤镜金贵多了'。

二、市井巷陌间的百姓戏台

新华区文化馆每周三的戏曲沙龙总是座无虚席。62岁的退休教师王秀兰在这里找到了新舞台:年轻时在文工团唱过样板戏,现在跟着刘师傅学评剧《花为媒》,感觉青春又回来了。这种银发学员班已成为沧州戏曲生态的特色景观。

运河边的清风楼戏苑则聚集着年轻面孔。95后票友张昊组建的运河新韵戏社,尝试将电子乐融入传统唱腔。他们改编的摇滚版《大登殿》在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,老票友笑称这是运河水和可口可乐的混搭。

三、非遗传承中的活态密码

在青县农家小院里,木板大鼓第七代传人陈立江正指导徒弟们练习《响马传》。要唱出运河纤夫的号子味,后槽牙都得使上劲,陈师傅边说边示范,木板敲击声震得屋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。

吴桥杂技大世界里的戏法培训班别具特色,这里的学员既要练唱功,又要学古彩戏法。负责人赵敏介绍:老祖宗留下的《三岔口》本就融合了武打和戏法,我们这是让老技艺焕发新生命。

夜幕降临时分,人民公园的八角亭里飘来阵阵丝竹声。在这里,专业演员与业余票友的界限变得模糊,运河水的潺潺声应和着此起彼伏的唱腔。沧州的戏曲班社就像运河沿岸的杨柳,既有深扎传统的根系,又不断萌发新绿的枝芽。当年轻学徒对着手机直播唱念做打,当白发票友在公园凉亭传授身段,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,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新的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