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沧州人寻戏宝地指南:这家藏身老街的戏曲铺子有点意思》

《沧州人寻戏宝地指南:这家藏身老街的戏曲铺子有点意思》

老板,咱这《宝莲灯》的戏服还能改尺寸不?周六上午十点,我推开那扇掉漆的枣木门,正撞见两位银发奶奶举着绣金蟒袍在试衣镜前比划。门楣上梨园阁三个烫金大字被经年的香火熏得泛黄,柜台后戴着老花镜的赵师傅从算盘堆里抬起头:您二位先喝茶,我让后头绣娘量量尺寸。

这家藏在南川老街拐角处的戏曲行头铺子,算是沧州票友圈公开的秘密。外地人按图索骥找过来,常被门口晾晒的翎子晃了眼——几十根雉鸡尾羽在阳光下流光溢彩,倒比导航定位还醒目。

推开吱呀作响的门板,就像跌进了戏曲百宝箱。西墙整面玻璃柜里,河北梆子的髯口按黑三白满虬髯分门别类,东侧檀木架上码着西河大鼓的八角鼓、梨花片的牛皮梆子。最绝的是二楼夹层,上百件手绣戏服按朝代码放,从元代质孙服到清宫箭衣,针脚细密得能看清每朵牡丹的丝光流转。

当年马三立先生来沧州演出,还专程来订过快板。赵师傅摩挲着柜台上的醒木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故事。他祖父民国时就在荷花池戏园旁支摊修行头,如今这间三层老屋,前店后坊藏着五位绣娘、三位乐器师傅,连天津的京剧团都常来订制行头。

要说镇店之宝,当属那套沧州独有的武术戏行头。嵌着铜钉的改良靠旗足有二十斤重,却能让武生在台上连翻三十个旋子。去年非遗展演,本地小百花梆子团穿着这套行头演《林冲夜奔》,愣是把水袖舞出了流星锤的架势。

寻店贴士:乘31路公交到南川楼站,顺着飘来弦子声的巷子走二百步即到。若是自驾,记得把车停在清风楼广场——店铺所在的马道子街至今保留着青石板路,车轮轧上去的动静,怕要惊了二楼晾着的珍珠点翠头面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