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曲名家:梨园深处的璀璨星光

**沧州戏曲名家:梨园深处的璀璨星光**

在中国戏曲的浩瀚星河中,沧州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戏曲大家。他们或扎根乡土,用方言唱尽民间悲欢;或名扬四海,以绝技征服南北戏台。今天,让我们推开沧州戏曲的帷幕,走近那些在舞台上“活”成传奇的人物。

一、河北梆子的“文武双绝”——裴艳玲

提起沧州戏曲,绕不开一个响彻梨园的名字——裴艳玲。这位从肃宁走出的“梆子皇后”,5岁登台,9岁挑梁,以一出《宝莲灯》中的沉香一角惊艳四座。她天生一副“云遮月”的嗓音,既能唱出老生的苍劲,又能演绎武生的矫健。戏迷们至今津津乐道她在《钟馗》中的“阴阳双演”:前半场是俊朗书生,后半场化身狰狞鬼王,一个鹞子翻身接卧鱼,行云流水间让观众汗毛倒竖。

二、评剧江湖的“铁嗓钢喉”——李兰舫

沧县李龙屯村的李兰舫,是评剧界公认的“悲腔圣手”。她创造的“疙瘩腔”堪称一绝,在《秦香莲》中一句“夫在东来妻在西”,颤音里藏着千回百转的哀怨,能让台下大娘们掏手绢抹泪。更难得的是这位“悲旦”还能反串老生,在《包公三勘蝴蝶梦》里把黑脸包公唱得刚正不阿。戏班子里流传着她的“三不”规矩:不降调、不假唱、不省功,这份倔劲儿倒真像沧州练武之人的脾性。

三、京剧武生的“沧州基因”

沧州武术冠绝天下,这份功夫底子也滋养了戏曲武行。河间武生名家郭景春,年轻时每天在城墙根练早功,独创的“城墙功”让他的跟头又高又飘。他教的徒弟裴艳玲,把沧州武术的“脆劲儿”化入《夜奔》的林冲身段,一套剑舞寒光凛凛,连京剧名家袁世海看了都拍案叫绝。至今戏班仍传着口诀:“要学武戏真功夫,须到沧州拜师父。”

四、乡土剧种的“活化石”

在青县田间地头,还活跃着一种叫“哈哈腔”的稀有剧种。老艺人王寿田能一人唱满生旦净丑,手里竹板打得比说话还利索。他的《杨二舍化缘》里藏着三百年前的俚语俗调,学者们追着录音,说这是“华北民间语言的活字典”。如今七旬高龄的他,仍带着孙辈在村口古槐下开嗓,苍凉的唱腔惊飞一树麻雀。

五、戏台上的沧州魂

这些戏曲大家身上,都带着沧州人特有的“江湖气”——既能像镖师般闯荡四方,又能如文人般细品人生。裴艳玲演钟馗时那声长啸,分明带着运河船工的号子韵味;李兰舫的悲腔里,又藏着盐碱地里农妇的叹息。正是这种泥土里长出来的生命力,让沧州戏曲在百年风雨中愈发鲜活。

如今,在沧州茶馆戏楼里,白发票友还能哼几句“裴派”梆子,少年武生仍在苦练“郭门”跟头。这些戏曲大家留下的不仅是唱腔身段,更是一方水土养出来的精气神。当大幕再启,那跨越时空的锣鼓声里,沧州的故事永远唱不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