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沧州戏韵:藏在老街里的戏曲百宝箱

寻访沧州戏韵:藏在老街里的戏曲百宝箱

老板,您家这髯口怎么挑?穿着灰布衫的老掌柜从柜台后直起身,扶了扶老花镜:武生要三绺的显英气,花脸得选满髯才压得住场。这是沧州南川楼老街的清晨,阳光斜斜照进梨园阁的雕花木门,货架上堆叠的刀枪剑戟泛着岁月包浆,空气中飘着马尾鬃特有的腥臊味。

**一、南川楼的老戏骨**

沿解放桥往南走三百步,青砖墙根下总坐着几位哼梆子腔的老票友。他们脚边摆着豁口的搪瓷缸,手里盘着油亮的核桃,见着生面孔便笑问:找戏服?往东头老槐树底下瞅。顺着他们烟斗指的方向望去,沧曲斋褪了金的牌匾半掩在槐荫里,门前竹帘上拴着串铜铃铛,风一过就叮当唱戏文。

**二、戏箱里的沧州密码**

店铺后院的库房藏着真正的宝贝——三十年前老戏班留下的蟒袍,金线里掺着真金箔;青石镇纸压着泛黄的工尺谱,某页边角还沾着胭脂印。老板娘会神秘地掀开樟木箱:这是当年裴艳玲老师订的厚底靴,鞋帮里衬着七层袼褙。说话间,外间传来试嗓的梆子声,惊得檐下麻雀扑棱棱飞起。

**三、转角遇见活历史**

顺着运河往东,在清风楼拐角处有家不起眼的乐器铺。店主老杨头正给月琴蒙蟒皮:沧州戏讲究'九腔十八调',这板胡的瓢得用槟榔壳烫出纹路。说话间从墙洞掏出个油纸包,里头是1958年沧县梆子团的定音笛。隔壁裱画店王师傅插话:早些年戏班都在马神庙扎堆,现在年轻人倒爱来这儿淘旧戏本。

暮色里,老街渐次亮起灯笼。戏服店二楼传来咿呀吊嗓声,某件未完工的鱼鳞甲在暮光中闪烁。掌柜的说每逢初一十五,总有人来寻开过光的青龙刀——在这个快把戏台拆光的年代,这些店铺成了沧州人最后的戏码头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