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学戏记:巷子深处有戏腔
沧州学戏记:巷子深处有戏腔
梆子一响,浑身发痒,这句老话在沧州街头仍有回响。这座运河边的老城里,戏曲的种子正在新老交替中悄然发芽。
西环中街的市群艺馆每周四下午最是热闹。推开二楼排练厅的木门,总能见到二十多位银发学员跟着节拍走圆场。68岁的张凤英阿姨退休后才开始学评剧,如今已是银发剧团的当家青衣。年轻时候在机床厂工会唱过两句,现在可算圆了戏梦。她边说边比划着兰花指,水袖轻轻一甩,引得新学员阵阵喝彩。
运河区实验小学的戏曲社团藏着不少小票友。每周二放学后,五年级的孙雨彤都会准时出现在排练室。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能把《花为媒》里报花名唱得字正腔圆,去年还在省少儿戏曲大赛拿了铜奖。我们学校从三年级就开戏曲课,音乐老师是正经科班出身的河北梆子演员。校长王立军翻着教案本,里面贴着学生们画的戏曲脸谱。
东郊的姚官屯村至今保留着戏窝子的雅号。村头老槐树下的文化大院,逢农历初七准能听见锣鼓点。73岁的姚宝森是村里戏班子的总教头,他家的堂屋墙上挂着祖传的戏箱钥匙。我们姚家班唱了五代人,现在带着二十来个后生排《秦香莲》。城里的白领周末都开车来学戏,说要治'电子病'老人说着掏出智能手机,微信群里不断弹出学员请教的语音消息。
夜幕降临时,清风楼广场的戏迷角渐渐热闹起来。拉弦子的老李头、唱老生的刘师傅、敲梆子的赵大姐,这些民间高手自发组成的草台班子,成了沧州戏曲生态最鲜活的注脚。带着孩子遛弯的家长常被吸引驻足,三岁的小娃娃跟着锣鼓点手舞足蹈,或许就在这一刻,戏韵的种子已悄然生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