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戏曲传承:老树新花正当时
**沧州戏曲传承:老树新花正当时**
在沧州老城区的胡同深处,每周六上午总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六十岁的张玉梅踩着布鞋推开红漆木门,十来个七八岁的孩子正跟着她学河北梆子的云手动作。手腕要像拂柳,眼神得跟着指尖走,她边说边纠正着一个小姑娘的姿势。这样的场景,在沧州已不是稀罕事。
一、戏班变学堂:民间传承者的突围
沧州的戏曲教育早已不是旧时的科班模式。在运河区文化馆二楼,每周三晚的百姓戏台总是挤满人。五年前从剧团退休的琴师老李,现在带着二十多个上班族学员学拉板胡。现在年轻人学戏不为谋生,图的是个乐子。他指着正在对戏的一对银行职员笑道。这种兴趣班式的传承,正在民间悄然生长。
非遗传承人王金凤的经历更具代表性。她在自家小院办起梆子小课堂,最初只有邻居孩子来玩,现在竟发展出少儿戏曲社团。去年孩子们演的《宝莲灯》片段,还在省少儿艺术节拿了奖。说着她翻开手机相册,画面里小演员们凤冠霞帔的模样,与背后晾晒的玉米形成奇妙对照。
二、校园里的戏曲早读
走进沧县实验中学,课间操时间别具特色——学生们耍着花枪练身段,这套戏曲课间操是音乐老师刘慧和当地剧团合作设计的。在泊头师范附小,周三下午的拓展课可选修戏曲身韵课,报名人数年年爆满。孩子们学完《花为媒》选段,回家还教爷爷奶奶唱。教务主任陈老师颇感意外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进专业尝试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戏曲礼仪课,旅游专业学生要学戏曲解说,幼教专业则把戏曲游戏编入教案。我们要让老手艺对接新饭碗。专业带头人赵教授如是说。
三、剧场外的戏曲江湖
运河边的清风楼戏台总在周末热闹非凡。快递小哥张伟在这里从观众变成票友,如今能唱整出《辕门斩子》。他掏出手机展示戏迷群的聊天记录:群里三百多人,约戏、拼车、交流录音,比年轻人追星还热闹。旁边的茶摊老板搭话:他们每次唱完,我这儿茉莉花茶都能多卖两壶。
在抖音同城频道,沧州梆子秀话题播放量超百万。00后姑娘@小梆子爱穿搭把戏曲元素融入汉服造型,粉丝催更时总说求教程里的水袖动作分解。这种跨界传播让老艺人们既困惑又欣慰:咱这老艺术,倒叫孩子们玩出新花样了。
*****
夜幕降临,新华桥头的空地上,戏迷们自发组织的地摊戏班又开锣了。拉弦的退休教师、唱须生的煎饼摊主、扮青衣的大学生,在路灯下交织出斑驳光影。当《大登殿》的唱腔混着汽车鸣笛声飘向夜空,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,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继续流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