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大娘唱戏:豫东老调里的百味人生
曹大娘唱戏:豫东老调里的百味人生
豫东平原的戏台子前,总有个名字被乡亲们挂在嘴边——曹大娘。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,用她那副被岁月打磨过的嗓子,在红砖垒就的露天戏台上,把百年前的悲欢离合唱成了活生生的烟火人间。
一、老调新声:曹大娘的艺术人生
曹大娘本名曹凤英,出生在豫剧世家。七岁那年,父亲在村口槐树下教她《花木兰》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从此与戏文结下不解之缘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她揣着半块馍馍走遍豫东十八县,在破庙里搭台,在打麦场上开嗓。最苦的时候,戏班子三天只喝稀粥,她仍能把《穆桂英挂帅》唱得气冲霄汉。
老人常说:戏是活的,得往人心里钻。八十年代恢复传统戏时,她把《对花枪》里姜桂枝的唱段改了十三处,把老身家住南阳地的拖腔揉进哭坟调,听得台下老戏迷直抹眼泪。这种即兴创作的本事,让她的戏总带着泥土的腥甜。
二、戏匣子里的传家宝
在曹大娘的戏单里,《秦香莲》是看家戏。她演秦香莲告状时,水袖不甩花架子,而是绞着衣角颤巍巍下跪,把农妇的怯懦与刚烈演得入木三分。唱到三江水洗不尽满腹冤枉时,她会突然压低嗓音,像钝刀割肉般把每个字碾碎了吐出来。
《桃花庵》这出冷门戏,经她改良后重焕生机。她给窦氏加了一段纺线时的独白,用豫东小调唱纺车吱扭扭,线儿细又长,让观众仿佛看见月光漏进柴房的斑驳光影。这种生活化的处理,把深闺怨妇的孤寂化作了可触可感的日常。
三、乡野舞台上的文化密码
曹大娘的戏班至今保留着打地摊的传统。去年腊月在太康县唱《清风亭》,零下五度的天气里,她照旧光脚穿彩鞋。当唱到张元秀夫妇冻死亭中时,她故意让声音带着哆嗦,台下裹着军大衣的观众竟真觉得寒风刺骨。这种以身入戏的功夫,让程式化的戏曲有了血肉温度。
她教徒弟有个绝活:让年轻人去集上观察卖菜婆子吵架,学她们掐腰瞪眼的神态。她说《老征东》里的佘太君就该有这股子市井泼辣劲,毕竟杨家将的根在民间。这种接地气的表演理念,让古老戏文始终跳动着鲜活的脉搏。
如今七十三岁的曹大娘,依旧保持着每年百场的演出强度。她的戏箱里珍藏着二十多本手抄剧本,边角都被烟灰熏得焦黄。有人劝她申报非遗,她摆摆手:戏是活人唱的,比写在纸上金贵。夕阳下的戏台上,那沙哑却透亮的唱腔仍在继续,把豫东平原的百年沧桑,都酿成了醉人的老酒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