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里八乡的铁嗓子曹大娘唱的啥戏这么勾魂?
十里八乡的铁嗓子曹大娘唱的啥戏这么勾魂?
豫东平原的夏夜总是热闹得紧。蝉鸣渐歇时,村口老槐树下的戏台子就亮起了灯,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摇着蒲扇往这儿赶。远远地听见锣鼓点踩着月光飘过来,夹杂着几声高亢入云的唱腔,老戏迷们便知道:曹大娘开嗓了!
**一、板车拉出来的大戏台**
曹大娘本名曹凤英,打小跟着草台班子走南闯北。豫剧老艺人说她是吃百家饭长成的铁嗓子,十三岁就能把《花木兰》里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字带血。那年月戏班子穷,几块门板拼成戏台,煤油灯挂歪了就把影子投在幕布上,倒平添几分皮影戏的趣味。
最绝的是她那手偷梁换柱的绝活。有年冬天在商丘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武生突然害了哑嗓,曹大娘抓起白髯口往嘴上一贴,硬是把老令公的唱段接得滴水不漏。台下观众愣是没看出破绽,散场后还念叨:这老生中气真足!
**二、梆子声里的烟火气**
豫剧讲究三分唱七分做,曹大娘把庄稼人的日子都揉进了戏文。唱《朝阳沟》里银环下乡,她敢把锄头往台口一撂,抓起汗巾抹脖子的动作,活脱脱就是村里新媳妇下地的模样。唱到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时,那梆子声脆生生地打着拍子,仿佛能看见露水从红薯叶上滚下来。
老戏迷们最爱她《对花枪》里的姜桂枝。七十岁的老太太扎靠旗耍花枪,银枪头抖出漫天雪花,一句老身家住南阳地出口,能把戏台子震得嗡嗡响。有次巡演到兰考,台下八十多岁的王老汉听着听着突然拍腿大哭:这就是我娘当年哼的调啊!
**三、戏比天大的犟脾气**
曹大娘带徒弟出了名的严。小徒弟学《拷红》时眼神飘了飘,她抄起鼓槌就敲桌子:红娘是机灵不是轻浮!有年三伏天在周口演出,她顶着四十度的高烧唱全本《程婴救孤》,下场时汗把戏服浸得能拧出水来,嘴里还念叨:祖师爷赏的饭碗,砸不得。
如今村村通修到了戏台子底下,曹大娘却还是那身洗得发白的戏装。问她为啥不穿新的,老太太眉毛一挑:戏是唱给庄稼人听的,绫罗绸缎反倒隔着心呢。去年县里要给她申报非遗传承人,她摆摆手:先把我那《大祭桩》的喷火绝活传下去要紧。
月上中天,戏台子上的梆子声愈发清亮。曹大娘甩着水袖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台下跟着哼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。这泥土里长出来的梆子戏,裹着麦香,和着蝉鸣,在豫东平原的夜色里荡开去,惊醒了沉睡的包公祠,唤醒了沉睡的黄河故道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