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泛黄剧照背后的故事:追寻黄汝秀的戏曲人生

一张泛黄剧照背后的故事:追寻黄汝秀的戏曲人生

在曹县档案馆的玻璃展柜里,一张泛黄的舞台剧照静静陈列。照片中的女子身着绣金蟒袍,凤冠霞帔在聚光灯下折射出细碎光芒,纤纤玉指定格在抛出水袖的瞬间。这张摄于1963年的《穆桂英挂帅》剧照,记录着黄汝秀艺术生命的巅峰时刻。

一、光影定格的艺术人生

这张经过专业修复的舞台照,原本是曹县柳子戏剧团的老道具师李长顺私人收藏。照片背面1963年冬,省汇演留念的钢笔字迹虽已褪色,仍能辨认出当年省文化厅的演出编号。黄汝秀扮演的穆桂英既有巾帼英气,又不失闺门旦的柔美,这种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,源自她独特的学艺经历。

15岁拜入曹县祥云班学戏时,黄汝秀主攻刀马旦。但班主发现她嗓音清亮,特意安排其兼习青衣。这种跨行当的严格训练,造就了她既能演《战洪州》的刀马戏,又能唱《白蛇传》文戏的全面功底。1957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中,正是这种独特技艺让她脱颖而出。

二、戏服里的岁月密码

剧照中这件绛红色女蟒,现收藏于曹县戏曲博物馆。衣襟处的双凤牡丹纹样由金线盘绣,领口磨损处可见里衬补丁。据剧团老裁缝回忆,这件戏服是黄汝秀用三场演出报酬换来的苏州绣片改制而成。每次演出前,她都要亲手熨烫戏服褶皱,这个习惯保持到1972年告别舞台。

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黄汝秀常带着针线包下乡演出。1965年在单县演出《杨门女将》时,穆桂英的七星额子突然脱线,她趁着换场间隙,就着煤油灯光飞针走线,硬是没耽误下半场开演。这种对艺术的执着,让黄师傅针线活好的佳话在鲁西南戏班流传至今。

三、永不落幕的舞台记忆

黄汝秀晚年住在曹县老戏校旁的青砖小院,院中那株她亲手栽种的海棠,每年四月依旧盛开。学生们记得,老师总爱坐在花树下讲述戏曲故事,说到动情处还会起身示范身段。2010年春,86岁的她在指导学生《樊梨花》选段时突然晕倒,手中还攥着那条伴她半生的白绸水袖。

如今,在曹县人民剧场的后台,仍保留着黄汝秀用过的化妆镜。镜框上斑驳的漆皮间,依稀可见当年她用簪子刻下的戏词:莫道女子无英物,夜夜龙泉壁上鸣。这或许是对这位戏曲艺术家最好的注解——她用毕生心血,在鲁西南的红氍毹上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。

透过这张泛黄的老照片,我们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锣鼓点,看见那个在舞台上倾情绽放的身影。黄汝秀用六十年光阴诠释的不仅是戏曲艺术,更是一个民间艺人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热忱。当新一代柳子戏演员重新披上那件绛红女蟒时,黄派艺术的生命仍在继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