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戏曲名角王慧:用三十载光阴淬炼鲁西南戏魂

【曹县戏曲名角王慧:用三十载光阴淬炼鲁西南戏魂】

在鲁西南的田间地头,只要王慧开嗓唱起两夹弦,扛着锄头的庄稼汉会停下脚步,灶台前择菜的妇人会掀帘张望。这位扎根乡土五十三载的戏曲演员,用生命丈量着传统艺术的温度,让濒危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
一、戏班子里泡大的小百灵

1971年冬夜,曹县苏集镇的草台班子正在演出《三拉房》。台侧煤油灯下,七岁的王慧裹着棉袄,眼睛却跟着台上的水袖转。父亲是班里的司鼓,母亲唱青衣,这个在幕布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孩子,三岁能哼全本《梁祝》,五岁把长绸舞得像模像样。

那时候学戏是真苦。王慧抚摸着泛黄的练功照回忆道。寒冬腊月在麦场练圆场步,单衣里汗透三层;为练眼神盯香头,眼泪能把衣襟打湿。十四岁首次登台演《王华买爹》,紧张得把八贤王唱成八王爷,台下哄笑中她硬是把戏接了下去,这段经历至今被老戏迷津津乐道。

二、两夹弦的守夜人

2000年前后,传统戏曲遭遇寒冬。看着戏班老伙伴纷纷改行开出租、卖早点,王慧咬着牙把女儿嫁妆钱拿出来置办行头。咱曹县是两夹弦发源地,这腔调要是断了,拿什么脸见祖宗?她带着五个老艺人,开着手扶拖拉机走遍四里八乡,在打麦场、村头树荫下坚持演出。

转机出现在2012年非遗保护工程。王慧带着改良版《三进士》走进省城剧场,当鲁西南方言唱腔撞上现代舞美,观众席爆发出十五次掌声。有位大学教授拉着她的手说:这才是活着的传统文化!

三、泥土里长出的艺术家

如今已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王慧,仍保持着凌晨四点吊嗓的习惯。她的戏箱里珍藏着1958年的老戏服,这是师父临终传给我的,针脚里都是故事。在曹县戏曲学校,她独创田间教学法——带学生给老乡收麦子时教劳动号子,摘棉花时练气息控制。

2023年元宵节,王慧率弟子在汉服文化节上演《花木兰》。当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词响彻云霄,台下举着手机的年轻人跟着哼唱。散场时,几个汉服姑娘追到后台要学身段,王慧笑着摆开架势:先练三个月云步再说!

月光漫过曹县戏曲大院的青砖墙,王慧正在给新编现代戏《电商书记》设计唱腔。手机忽然震动,是徒弟发来的短视频——某平台主播用电子音效伴奏唱两夹弦,点赞已破十万。师父,咱这老戏真要成网红了!

王慧戴上老花镜,把手机拿远些细看,眼角的皱纹慢慢漾开。她转身推开雕花木窗,对着院中那株百年牡丹轻轻哼起新调,惊起几只夜栖的麻雀,扑棱棱飞向缀满星子的夜空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