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音里的戏魂:曹中军与他的花鼓人生
乡音里的戏魂:曹中军与他的花鼓人生
湘江畔的戏台总带着三分烟火气。当曹中军踩着鼓点登台时,台下嗑瓜子的老人会突然直起腰杆,抱着孩子的妇人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。这位从洞庭湖畔走出来的花鼓戏传人,用四十年光阴在民间舞台上演活了三湘四水的悲欢离合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骨
1983年的岳阳楼庙会上,十六岁的曹中军第一次以主角身份登台。简陋的戏台搭在千年古楼脚下,他饰演《刘海砍樵》中憨厚的樵夫,汗水浸透的粗布衣沾满后台的稻草屑。这场演出让他明白,花鼓戏的魂不在华丽的戏服里,而在田间地头的烟火中。
他常带着剧团在村口古樟树下搭台,幕天席地就是最好的剧场。农忙时节的演出,台下观众卷着沾泥的裤腿,台上的演员踩着沾露的布鞋。正是这样的交融,让《打铜锣》《补锅》这些传统剧目始终保持着泥土的芬芳。
二、老戏新唱见真章
在保留传统唱腔精髓的基础上,曹中军对经典剧目进行了巧妙革新。《讨学钱》中私塾先生的戒尺变成了智能手机,《张先生讨学钱》里的账本变成了电子支付界面。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,而是让百年老戏与现代生活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他改编的《蔡坤山犁田》在长沙连演三十场,场场爆满。老戏迷说看到了年轻时的记忆,年轻人说读懂了父辈的故事。当犁田的号子配上电子音效,当传统身段融合现代舞步,花鼓戏在守正与创新中找到了新的生命。
三、戏台之外的坚守
曹中军的剧团至今保留着戏箱议事的传统。褪了漆的木箱里,整齐码放着几代艺人传下来的戏本,泛黄的纸页上留着不同字迹的批注。每排新戏,演员们就围着戏箱讨论,仿佛在与前辈对话。
在平江县的花鼓戏传习所,六旬的曹中军手把手教孩子们走台步。他说:花鼓戏的韵味在舌尖上打转,要含着热豆腐唱,既不能烫着嘴,又不能凉了心。这些带着体温的传承,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。
当暮色染红湘江水面,曹中军又带着剧团赶往下一个村落。卡车载着行头在乡间小路颠簸,后视镜里晃动着渐渐亮起的灯火。这些散落在山水间的点点星光,正是一个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最动人的守望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