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辉:戏台上的一颗冷门明珠

曾辉:戏台上的一颗冷门明珠

在戏曲界,这个讲究师承与资历的行当里,曾辉的名字总带着几分神秘色彩。这位来自江西抚州的赣剧演员,既非梨园世家出身,也未拜入名门之下,却在四十载粉墨春秋中,默默打磨出百余个鲜活的舞台形象。当我们拂去时光的尘埃,在泛黄的演出档案与零星的旧报纸间,一位用生命丈量舞台的戏曲匠人形象逐渐清晰。

一、扎根乡土的赣剧基因

1983年的《临川四梦》巡演海报上,曾辉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主演位置。时年22岁的他担纲汤显祖笔下柳梦梅一角,在抚州采茶戏剧院简陋的舞台布景前,硬是用一把折扇、半截水袖,将文人的风流与痴情演绎得丝丝入扣。老观众至今记得,当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,他踏着赣剧特有的滚板节奏,将原本婉约的唱词唱出了金石之音。

在传统戏《珍珠塔》中,曾辉塑造的方卿堪称一绝。这个落魄书生的角色,被他处理得层次分明:初登场的寒酸中透着傲骨,中状元后的意气风发里藏着隐痛,最终面对势利姑母时,那份克制的悲愤让台下观众泪湿衣襟。有戏迷回忆,曾辉每次演到跌雪这场重头戏,真会在零下气温里赤脚踩碎舞台上的冰渣,鲜血混着冰水在台板上洇开,成就了最震撼的舞台效果。

二、跨界舞台的破局者

2001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上,曾辉带着改编版《牡丹亭》惊艳亮相。他大胆将赣剧高腔与昆曲水磨调嫁接,在游园惊梦经典段落中,杜丽娘的婉约与柳梦梅的炽烈形成奇妙共振。台湾戏曲学者林谷芳观后感叹:这版改编看似离经叛道,却意外触摸到了汤显祖笔下'情至'哲学的本质。

在实验戏剧《戏魂》中,曾辉完成了一次惊险的艺术跨界。他饰演的末代戏班班主,需要在两个半小时内切换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等五种声腔。最考验功力的三堂会审段落,他身着素白水衣,仅凭眼神与声调变化,就将包拯的刚正、陈世美的虚伪、秦香莲的悲怆演绎得纤毫毕现。该剧连演28场场场爆满,创造了小剧场戏曲的票房神话。

三、活在角色里的戏痴

2016年排演《赵氏孤儿》期间,曾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角色分析。为塑造程婴这个复杂角色,他三赴山西寻访古戏台,在残碑断碣间揣摩古代义士的风骨。舞台上那场献子戏,他设计出长达三分钟的静默表演:颤抖的双手、欲言又止的嘴角、渐渐佝偻的脊背,将一位父亲的锥心之痛化作无声惊雷。

在后台,曾辉有个坚持了三十年的习惯:每演完一个角色,就把戏服上的某块布料缝进特制的百衲衣。这件重达八斤的戏服,记录着他从龙套到名角的艺术轨迹。某次火灾中,他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抢救的,不是奖杯证书,正是这件浸透汗水的艺术胎衣。

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,曾辉依然保持着老派艺人的风骨。他拒绝综艺邀约,推掉商业代言,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方寸舞台。当我们翻开中国戏曲年鉴,或许找不到关于他的大篇幅记载,但在那些泛黄的戏单上、在老戏迷的口耳相传中,永远留存着一位真正戏曲匠人的精神图谱。正如他在某次访谈中所言:戏比天大,角儿在地上。这或许就是曾辉留给戏曲艺术最珍贵的遗产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