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黎:青衣水袖里走出的影视花旦
曾黎:青衣水袖里走出的影视花旦
2021年《星月对话》录制现场,当主持人问及戏曲功底对表演的影响时,曾黎的右手不自觉地比划起兰花指,眼眸流转间似有波光盈盈。这个细微的动作,将她深藏二十余年的戏曲功底悄然泄露。
一、梨园幼苗初长成
1989年,13岁的曾黎在湖北荆州京剧团练功房压腿时,总爱盯着墙上梅兰芳《贵妃醉酒》的剧照发呆。戏校生活远比想象中严苛:凌晨五点的毯子功训练,寒冬腊月里贴墙倒立,为保持身段每餐只能吃七分饱。最难忘的是练眼神,师父要求她们盯着香火头半小时不能眨眼,直练得泪水涟涟。
七年科班训练在她身上留下独特印记。在排演《白蛇传》时,曾黎总被老师批评身段太硬,直到某个清晨,她突然领悟到青衣的柔中带刚——看似柔美的水袖功,实则需调动全身暗劲。这个顿悟时刻,成为她艺术觉醒的关键节点。
二、跨界荧屏的戏曲密码
1996年考入中戏时,曾黎的戏曲功底反而成了包袱。影视表演讲究自然流露,但她总不自觉带上程式化的戏曲身段。转折发生在排练毕业大戏《原野》时,导演要求她将金子这个角色演绎得更具爆发力。排练厅里,她突然将戏曲中的怒目技巧融入现代戏,瞬间点燃了角色的生命力。
这种跨界融合在《聊斋志异之画皮》中得到完美展现。她饰演的梅三娘,既有戏曲旦角的凄美哀婉,又带着现代表演的细腻层次。当红衣翻飞间回眸一瞥时,那分明是戏曲亮相技巧的影视化再生。
三、传统艺术的当代诠释者
2020年央视戏曲晚会上,曾黎与京剧名家王佩瑜合作的《梨花颂》引发热议。她创新性地将影视台词训练法融入戏曲念白,让古典唱段焕发新生机。在社交媒体发布的戏曲教学视频里,她总爱说:青衣的云手不是摆姿势,是要把千回百转的心思都揉进这个弧线里。
这种文化自觉渗透在她参与的每个作品中。担任戏曲文化推广大使期间,她推动开办戏曲+影视工作坊,用《鬓边不是海棠红》的服化道经验反哺传统戏服改良。正如她在某次访谈中所言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它应该活在年轻人的手机屏幕里。
从荆州京剧团的练功房到影视剧拍摄现场,曾黎始终带着戏曲的基因前行。当她在《好好说话》中饰演职场女强人时,一个整理衣袖的动作依然泄露着青衣的韵律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交融,恰似她的人生剧本——既有老戏骨的筋骨,又染着新时代的光晕。在流量为王的影视圈,这位带戏入行的女演员,正用独特的方式续写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