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衣入画:曾黎的戏曲人生与荧幕转身
青衣入画:曾黎的戏曲人生与荧幕转身
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化妆间里,檀香袅袅升起,曾黎对着布满岁月痕迹的梨园镜细细勾画眉眼。水钻点翠的头面在镜中折射出幽蓝的光晕,她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湖北省戏曲学校的清晨——那时她总爱躲在练功房的朱漆柱子后,偷看师姐们甩着三米长的水袖,在晨光中舞出流云般的弧线。
一、梨园深处的十年淬炼
1990年的武汉暑气蒸腾,十一岁的曾黎提着蓝布包裹迈进省戏曲学校门槛时,或许不曾想到这方天地将重塑她生命的底色。京剧科班的生活严苛得近乎残酷:清晨五点半的云手训练,寒冬腊月里贴墙站桩,厚底靴在青石板上踏出的声响与吊嗓的咿呀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。一次练习《贵妃醉酒》卧鱼动作时,她因体力不支晕倒在红氍毹上,醒来时发现练功服已被汗水浸透。
这段浸透着汗水与泪水的岁月,却让曾黎触摸到戏曲艺术的魂魄。她至今记得王婉华老师传授《霸王别姬》时的场景:老艺术家枯瘦的手指突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道,将虞姬的刚烈与柔情凝在指尖。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,如同基因般刻入了她的表演血脉。
二、跨界荧幕的破茧之舞
当曾黎以专业课前三的成绩保送中国戏曲学院时,命运却给了她一个戏剧性的转折。偶然参与的影视剧试镜,让这个本应在戏曲舞台上绽放的青衣,意外踏入了光怪陆离的影视圈。初入剧组时,摄像机前的她总不自觉带着戏曲程式化的身段,导演喊卡的次数多到令场记咋舌。
转机出现在《理发师》拍摄现场。饰演宋嘉仪的某个雨戏中,她突然领悟到影视表演的真谛——把十年戏曲功底内化为情感张力。当雨水顺着旗袍盘扣滑落时,那个低眉敛目的侧影既带着戏曲的写意美,又充盈着电影需要的真实感。这种独特的表演质感,让她在《聊斋》《陪都往事》等作品中塑造出令人过目难忘的角色。
三、文化传承的双生花
2018年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上,曾黎与京剧名家张火丁同台演绎《白蛇传》选段。镜头特写中,她眼波流转间的分寸拿捏,水袖起落时的角度控制,处处透着科班出身的深厚功底。这场跨越影视与戏曲的对话,恰是她艺术人生的隐喻。
在短视频平台,曾黎的戏曲教学视频累计播放突破千万。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兰花指的三十种变化,或是拆解《锁麟囊》中一个看似简单的转身动作。有年轻演员问她为何坚持推广冷门艺术,她笑着指向化妆镜前泛黄的剧照:你看这眉梢眼角的黛色,是二十年前王老师亲手为我勾画的。
如今,当曾黎穿梭于影视片场与戏曲舞台之间,那袭虚拟的戏曲斗篷始终如影随形。在《星汉灿烂》拍摄间隙,人们常看见她对着手机视频练习《春闺梦》的身段。或许对曾黎而言,影视与戏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是中国文化基因在当代的两种表达方式——前者是流动的画卷,后者是凝固的诗行,而她在两者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通途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