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情未了:曾黎与恩师的那段师徒佳话
梨园情未了:曾黎与恩师的那段师徒佳话
2002年,一部《男才女貌》让曾黎惊艳荧屏,那双顾盼生辉的凤眼总在不经意间流转着戏曲演员特有的韵味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中戏最美校花的青葱岁月里,曾在京剧科班挥汗如雨,更与一位梨园名宿结下不解之缘。
一、月琴声中的启蒙
湖北省京剧院的排练厅里,12岁的曾黎正在练习《贵妃醉酒》的身段。汗水浸透的练功服紧贴着少女单薄的后背,她第23次重复着云手动作,手腕却始终达不到老师要求的那道弧线。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清越的月琴声,琴弦震颤间,那位总爱抱着紫砂壶的老先生信步走来。
这是曾黎第一次见到梅葆玥先生。梅先生没有直接纠正她的动作,而是用月琴弹起《夜深沉》,琴音里藏着说不尽的故事。丫头,你看这水袖甩出去,不是甩力气,是要甩出杨玉环心里那团化不开的愁。老先生说着挽了个水袖花,素色长衫里仿佛真飘出了酒香。
正是这种以琴代教的方式,让曾黎逐渐领悟到戏曲的魂。每天清晨五点,梅先生会带着她到长江边吊嗓,教她用气息托着声音掠过江面。有次曾黎偷懒少练了半小时,梅先生把她的练功鞋浸在江水里: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湿鞋子踩着更记得住苦。
二、艺苑传薪火
在湖北省艺校的五年间,梅葆玥为曾黎量身打造了一套训练方法。考虑到她身形高挑,特意调整了武戏的步法;针对她音色清亮,将青衣的唱腔揉进闺门旦的婉转。老先生书房里那套泛黄的《梅兰芳舞台艺术四十年》,密密麻麻写满了给曾黎的批注。
某次排演《天女散花》,曾黎的绸带始终缠不成花。梅先生连夜把家里的被面拆了,用竹竿绑着教她手腕发力的巧劲。第二天演出时,三丈长的绸缎在曾黎手中化作漫天流云,谢幕时她看到观众席上的梅先生,正用食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。
这种口传心授的师徒情,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愈发珍贵。曾黎回忆说:先生教戏时,连一个眼神该落在哪个方位都要计较,这种较真劲儿影响了我整个艺术生命。
三、氍毹之外的新舞台
转型影视后,曾黎把戏曲的魂带进了镜头。《聊斋》里画皮女鬼的凄美回眸,《大唐荣耀》中杨贵妃的霓裳羽衣,处处可见京剧身段的影子。拍摄《星汉灿烂》时,她主动为角色设计了一套拂袖而去的动作,让导演拍案叫绝。
2019年央视戏曲晚会上,曾黎与师父同台献艺。当她以现代装束唱起《梨花颂》时,梅先生坐在台下轻轻打着拍子,就像二十年前那个长江边的清晨。散场后,曾黎搀着师父走过长安街,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仿佛延伸着京剧百年的传承之路。
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,曾黎始终记得师父的教诲:戏比天大。她正在筹备的戏曲文化纪录片,特意保留了师父用月琴伴奏的段落。每当摄影机转动,监视器里浮现的不仅是光影艺术,更是一代代戏曲人薪火相传的温度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