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有恩师:曾黎戏曲启蒙背后的隐秘往事
梨园深处有恩师:曾黎戏曲启蒙背后的隐秘往事
在《聊斋志异》片场,曾黎一袭素白长衫,水袖轻扬间,青衣身段让导演当场怔住。这个镜头后来成为经典,却鲜少人知这份惊艳源自她少年时期扎下的戏曲根基。当我们追溯这位中戏两百年一遇的美人的艺术基因,一段隐秘的梨园往事浮出水面。
一、汉江畔的梨园苗圃
1980年代,汉剧在荆楚大地仍葆有旺盛生命力。荆州少年宫戏曲班里,总能看到一个身姿挺拔的少女对着练功房的镜子反复揣摩身段。这个11岁的小姑娘就是曾黎,她在这里遇见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启蒙老师——汉剧名家胡和颜。
胡和颜当时已年过半百,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对戏曲教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。清晨五点的练功房里,她手持竹板,目光如炬:云手要像抚摸流水,眼随手动,心随眼动。曾黎至今记得,有次晨功偷懒被罚倒立半小时,胡老师却说:戏是苦藤上结的甜瓜,你现在吃的苦,将来都是台上的光。
少年宫三年,曾黎系统学习了汉剧《二度梅》《贵妃醉酒》等经典剧目。胡老师独创的镜像教学法,要求学生在镜前练习时既要当演员又要当观众,这种双重视角训练为曾黎后来的影视表演埋下伏笔。
二、中国戏曲学院的淬火岁月
1995年,曾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。在京剧名家张逸娟门下,她经历了真正的科班锤炼。张老师深谙戏以人传的道理,常带学生拜访梨园耆宿,让曾黎亲见八旬老人如何将一支马鞭舞出千军万马的气势。
戏校生活近乎苦行:寒冬腊月里踩着厚底靴跑圆场,暑气蒸腾时裹着大靠练把式。曾黎曾因连续三个月每天200个抢背动作,膝盖淤青到无法弯曲。张逸娟却说:好角儿都是血汗泡出来的,你今日吃的苦,来日观众都看得见。
这段经历锻造出曾黎独特的表演认知。她发现戏曲程式化表演与影视生活化表演看似对立,实则都需真听真看真感受。这种跨界思维,在她后来诠释《新聊斋志异》中妖而不媚的梅三娘时得到完美展现。
三、传统与现代的隐秘对话
2003年《男才女貌》片场,导演蒋家骏惊讶发现,曾黎能把现代职场戏演出古典韵致。这正是戏曲训练赐予的礼物:一个抬眉的节奏,一个转身的弧度,都带着经过千锤百炼的美学自觉。
在《大唐荣耀》中,曾黎将青衣的圆场步化用为宫廷仪态,用汉剧的眼神功塑造出贵妃的万千心绪。这种创造性转化,恰是胡和颜当年强调的守格破格的艺术真谛。
2021年北京春晚,曾黎与师父张逸娟同台献唱《梨花颂》。戏腔响起时,师徒二人交换的那个眼神,道尽了三十载传承的未尽之言。戏曲的DNA已融入血脉,成为她塑造每个角色的隐形剧本。
从汉江之滨到镁光灯下,曾黎的艺术之路始终带着梨园基因。那些在练功房流淌的汗水,那些被竹板打红的掌心,最终都化作镜头前的惊鸿一瞥。戏谚有云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当我们惊艳于曾黎的眼波流转时,或许该记得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传灯人。戏曲艺术的当代新生,正是靠这般薪火相传,在时代长河中续写新的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