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载梨园琢匠心——戏曲导演曾秋玲的艺术人生

廿载梨园琢匠心——戏曲导演曾秋玲的艺术人生

苏州平江路转角处的老茶馆里,一个清瘦的身影正弯着腰调试舞台灯光。素色旗袍的衣角扫过青砖地面,腕间的翡翠镯子与青铜灯架相碰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这就是曾秋玲,一个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之间架桥的导演,此刻正为三天后的实验昆曲《游园惊变》做最后的彩排准备。

一、水磨腔里悟艺道

1978年生于苏州戏曲世家的曾秋玲,自幼浸泡在吴侬软语的水磨调中。祖父是苏昆剧团的老琴师,母亲则是评弹名家。每天清晨五点,她都要跟着祖父吊嗓子,青石板上凝结的晨露常浸透绣花布鞋。十二岁那年,她饰演《牡丹亭》中的春香,第一次体会到传统折子戏中一桌二椅的写意之美。

2001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,曾秋玲没有选择影视行业,而是回到苏州创办新古典戏曲工作室。她记得导师田沁鑫的临别赠言: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,是要注入新血的。这句话成为她二十年创作生涯的指南针。

二、破茧成蝶的导演实验

2010年的《长生殿实验剧场》让曾秋玲一战成名。她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搬进当代美术馆,让演员身着3D打印的戏服,在装置艺术间穿梭。当全息投影的梨花雨洒落时,老票友惊呼离经叛道,年轻观众却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另一种可能。

在执导新编京剧《青衣》时,她大胆引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。排练厅里,京剧演员与芭蕾舞者反复磨合,传统云手与当代旋转交织出令人屏息的画面。戏曲程式不是枷锁,曾秋玲常对演员说,是刻在我们DNA里的密码,要用新的语法重新编译。
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艺人

每周三下午,曾秋玲都会在沧浪亭开设公益戏曲工作坊。她教孩子们用毛笔勾脸谱,在亭台水榭间练习台步。看这个兰花指,她轻轻托起小女孩的手腕,不是僵硬的造型,要想象指尖停着一只凤蝶。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恍如戏台上绵延的水袖。

今年春天,她的团队启动了戏曲基因库数字工程。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,年轻演员戴上VR设备就能与梅兰芳的虚拟影像对戏。这个看似科幻的项目,承载着最传统的愿望:让戏曲的血脉永远鲜活。

夜幕降临时,茶馆里的排练还在继续。曾秋玲站在观众席最后一排,看光影在演员脸上流转。那些传承六百年的唱腔穿过时光隧道,与LED屏上的数字涟漪共振。她知道,真正的创新从不是颠覆,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呼吸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