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家专访曾绍娟:在传统褶皱里寻找现代回声
【独家专访】曾绍娟:在传统褶皱里寻找现代回声
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练厅的角落,曾绍娟正对着镜面反复调整水袖的抛掷角度,淡青色戏服被穿堂风带起褶皱,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。这个动作我改过七稿,她转身时眼尾还带着未卸的戏妆,要让今天的观众看懂三百年前的心事,光靠程式化表达远远不够。
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的创作笔记里,密密麻麻记载着近三年来的破局尝试。当同行还在争论戏曲现代化究竟是传承还是背叛时,她已带着《临川四梦新绎》走进伦敦南岸艺术中心,让汤显祖笔下的梦境与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产生奇妙共振。
新编《牡丹亭》中游园惊梦的经典桥段,被她解构成三重时空对话。杜丽娘的昆腔与电子合成音效交替出现,全息投影将园林景致化作流动的数据流,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响起时,剧场顶部突然降下真实花瓣,这种虚实相生的沉浸式体验,让90后观众在社交平台刷屏: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!
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对传统程式的创造性转化。在实验性剧目《裂变》中,曾绍娟将越剧的甩发技巧与当代舞结合,当长达两米的水袖突然迸裂成无数白色缎带,舞台瞬间化作精神突围的战场。这种突破性演绎并非凭空而来,她为此专门研习了三个月的行为艺术,甚至向非遗绒花匠人请教织物特性。
每个新编都是对传统的重新翻译,曾绍娟翻开泛黄的工尺谱,指着某处修改痕迹解释。在改编南戏经典《张协状元》时,她大胆引入AI实时生成唱词,当程式化的悲欢离合遭遇算法逻辑,产生的戏剧张力令文化学者惊叹:这是戏曲界的'脑机接口'实验。
从杭州蝴蝶剧场到纽约林肯中心,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危险的平衡——既不让传统沦为标本,也不使创新变成杂耍。正如新作《游园·今梦》谢幕时那个设计:当最后一道追光熄灭,观众手机自动亮起的屏幕,恰似满天星斗落入人间剧场。
这种先锋探索背后,是近乎苛刻的传统功底。每天清晨五点,你仍能在西湖边的郭庄听见她吊嗓,三十年如一日的练习,让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改编始终扎根于戏曲美学的深层土壤。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否定传统,她抚过戏箱里母亲留下的点翠头面,而是让老灵魂说出新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