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秋玲:一位扎根传统的戏曲导演探索者

**曾秋玲:一位扎根传统的戏曲导演探索者**

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,导演这一角色往往需要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视野。而提到当代戏曲导演中的“低调实力派”,曾秋玲的名字总会被业内人士提起。她并非流量时代的“网红”人物,却用一部部作品在戏曲圈内赢得口碑。她是谁?她的艺术之路又有哪些独特之处?

从演员到导演的跨界转身

曾秋玲的戏曲生涯起步于舞台表演。早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的她,曾在多个地方剧种中担任青衣演员,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肢体语言刻画人物。这段演员经历成为她日后转型导演的关键——她深谙“唱念做打”的舞台规律,更理解演员在创作中的真实需求。

2010年前后,曾秋玲开始涉足导演领域。她坦言:“站在舞台后侧看戏,突然发现戏曲需要的不只是技艺传承,更需要用当代观众的视角重新解构。”这种思考推动她先后参与多部新编戏的创作,逐渐形成“守程式而不拘程式”的风格。

作品里的“破”与“立”

曾秋玲的代表作《牡丹亭·惊梦新绎》曾引发热议。她大胆打破昆曲传统的一桌二椅布景,引入环形投影技术,让杜丽娘的“游园惊梦”在虚实交织的光影中展开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种创新并未削弱戏曲程式之美,反而通过现代视觉语言放大了“情不知所起”的意境。有老戏迷评论:“她懂戏,所以敢改;因为敢改,反而让老戏有了新魂。”

在另一部获奖作品《梁祝·十八相送》中,她将越剧与皮影戏结合,用剪纸风格的幕布设计重构经典场景。这种尝试既保留传统叙事的抒情性,又赋予舞台更强的民间艺术符号,展现出她对戏曲本土美学基因的深刻理解。

被忽视的幕后耕耘者

与许多导演不同,曾秋玲极少参与剧目宣传,更偏爱将精力投入排练厅。合作演员透露,她会为一段五分钟的唱腔设计二十余种身段方案,甚至亲手修改服装刺绣纹样。这种“细节控”特质,使她的作品常在不经意处暗藏巧思——比如用水袖甩动幅度暗示人物心理变化,或用锣鼓节奏微调强化戏剧冲突。

近年来,她开始关注戏曲传承断层问题,在高校开设工作坊时反复强调:“戏曲创新不是推翻重来,而是找到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密码。”或许正是这份清醒,让她在喧嚣的戏曲创新浪潮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创作定力。

**结语**

曾秋玲的名字或许还未被大众熟知,但在戏曲创作领域,她的探索已然为传统艺术注入新可能。当人们讨论“戏曲现代化”时,这位低调的导演正用作品证明:真正的创新,始于对传统最深情的回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