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芳华:曾秋玲戏曲舞台上的艺术人生

梨园芳华:曾秋玲戏曲舞台上的艺术人生

在闽南戏曲界,曾秋玲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用三十余载的舞台生涯,在歌仔戏与高甲戏的方寸天地间,塑造了数十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。她的表演艺术既传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之美,又注入了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,在闽南语戏曲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
一、情系梨园:从艺之路的淬炼

曾秋玲的戏曲人生始于厦门戏曲学校。1980年代的练功房里,总能见到这个身形单薄的少女对着镜子反复揣摩身段,水袖翻飞间浸透了汗水。在著名高甲戏表演艺术家纪亚福的严格指导下,她将高甲戏傀儡丑的独特韵味融入旦角表演,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。

1992年,厦门歌仔戏剧团排演《羯鼓汉箫》时,曾秋玲主动请缨饰演匈奴公主。为了准确把握角色,她查阅大量历史资料,向北方戏曲名家请教胡人舞蹈精髓,最终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既有异域风情又具人性深度的全新形象。这次突破为她赢得了福建省戏曲会演优秀演员奖。

在《邵江海》剧组中,曾秋玲与歌仔戏大师纪招治的朝夕相处,让她对戏曲表演的分寸感有了更深理解。她说:戏曲演员要像水墨画家,既要笔笔到位,又要留白传神。

二、经典绽放:舞台形象的立体塑造

在歌仔戏《窦娥冤》中,曾秋玲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。刑场诀别时,她运用歌仔戏特有的七字调,将窦娥的悲愤化作穿云裂帛的唱腔。水袖抛出的瞬间,长达三米的素练在空中划出凄美的弧线,配合着血溅白练的机关设计,每次演出都令观众潸然泪下。

《侨女英雄》中的李林烈士形象,展现了曾秋玲塑造现代英雄人物的功力。她深入侨乡采风,在传统高甲戏的程式化表演中融入话剧的写实手法。战壕中的摸爬滚打,她坚持不用替身;就义前的独白,她创造性地将高甲戏慢头与进行曲节奏相融合,塑造出铁骨柔肠的女英雄形象。

跨界出演梨园戏《陈三五娘》时,曾秋玲将歌仔戏的婉转唱腔与梨园戏的程式身段完美融合。剧中赏花一折,她手持纨扇的十八种变化,既保留了传统十八步科母的规范,又赋予人物现代审美意识,被专家誉为古典程式现代化演绎的典范。

三、守正创新:传统戏曲的当代诠释

在数字版《孟姜女》中,曾秋玲与多媒体团队密切合作。当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长城轰然倒塌时,她的哭城表演突破了传统程式,用近乎失声的气声唱法,配合全息投影营造的漫天飞雪,创造了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。这场演出后,年轻观众占比首次突破60%。

担任《闽南戏曲进校园》艺术总监期间,曾秋玲开创了戏曲工作坊新模式。在厦门大学的教学中,她让学生用街舞元素改编高甲戏丑角动作,排演的实验剧目《弄虎》获得大学生戏剧节金奖。这种创新并非颠覆传统,而是让年轻人在参与中理解戏曲美学本质。

面对非遗传承课题,曾秋玲建立起系统的传承档案。她将师父传授的傀儡丑十八法整理成视频教材,用动态捕捉技术记录每个动作的力学原理。在晋江梧林古村落设立的传习所,采用老带新的沉浸式教学,已培养出7位省级非遗传承人。

从艺三十八年,曾秋玲始终保持着每天清晨练嗓的习惯。戏台侧幕的条桌上,她的记事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角色的创作心得。这位戏曲守望者用生命诠释着:传统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在当代脉搏中的文化基因。当《侨批》中过番歌的旋律再次响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演员曾秋玲,更是一位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