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秋玲:戏曲舞台上的造梦者,用传统美学叩击现代人心

曾秋玲:戏曲舞台上的造梦者,用传统美学叩击现代人心

在闽南金三角腹地的泉州府文庙剧场,一场别开生面的梨园戏正在上演。舞台中央的旦角身着素色襦裙,手持团扇轻移莲步,忽而转身挥动三米长的水袖,在LED屏投射的星云图景中划出优美的弧线。幕后的导演席上,一位扎着低马尾的女子紧握对讲机,她就是让千年古戏焕发新生机的戏曲导演曾秋玲。

一、从红砖厝走出的戏痴少女

1978年出生于福建晋江的曾秋玲,自幼浸泡在闽南戏曲文化中。她的祖父是当地高甲戏班的司鼓,家中红砖厝的天井就是天然的练功场。五岁那年,曾秋玲跟着戏班翻跟头时摔断了门牙,却仍含着满嘴血沫比划着丑角动作,这份痴劲让老艺人们啧啧称奇。

在厦门大学戏剧影视系求学期间,她创造性地将西方戏剧理论融入传统戏曲研究。2003年的毕业作品《陈三五娘新编》中,大胆采用环形舞台设计,让观众置身于元宵灯会的叙事空间,这个突破性尝试为她赢得了戏曲界李安的美誉。

二、解构传统的先锋实验

曾秋玲的导演哲学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求索。在梨园戏《董生与李氏》的改编中,她删减了冗长的自报家门,引入电影蒙太奇手法:当董生偷窥李氏沐浴时,舞台后方突然降下竹帘投影,将主人公的内心悸动具象化为晃动的烛影与翻腾的浪花。

2016年的实验昆曲《牡丹亭·游园惊梦》更是颠覆传统。她邀请日本能剧大师设计面具,让杜丽娘与柳梦梅的魂魄以半脸妆容示人。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响起,全息投影的牡丹花瓣随水磨腔的韵律缓缓飘落,这种跨文化的视觉语言让巴黎夏特莱剧院的观众起立鼓掌十五分钟。

三、戏曲美学的当代转译

面对年轻观众的流失,曾秋玲开创了戏曲工作坊新模式。在抖音平台推出的《一分钟看懂梨园十八步》系列短视频,用动态捕捉技术分解科步动作,配合电子音乐重新编曲,单条播放量突破800万次。她指导的校园戏曲社团创新排演的《电子琵琶行》,将南音与电音融合,在B站引发传统文化二创热潮。

对于戏曲的未来,曾秋玲有更宏大的构想。她正与数字艺术家合作开发VR戏曲项目《大闹天宫》,观众戴上头显就能化身美猴王,在虚拟花果山体验云手、旋子的身段之美。这个项目入选了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单元,让中国戏曲首次以数字形态登陆国际顶级艺术展。

站在国家大剧院的后台,曾秋玲常抚摸着祖传的梨园戏鼓槌沉思。这把浸润了三代人心血的乌木鼓槌,如今连接着5G信号发射器,正在叩开一个属于传统戏曲的新纪元。正如她在接受《纽约时报》采访时所说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唐三彩,而是流动的江水,既要守护河床的走向,也要接纳沿途的支流。这位戏曲导演用二十年时间证明,最古老的表演艺术,也能讲述最当代的中国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