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绍娟与新编戏曲演员的传承密码: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

曾绍娟与新编戏曲演员的传承密码: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

在黄梅戏《徽州往事》的排练厅里,曾绍娟手持剧本,正与几位青年演员逐句推敲唱腔。当饰演女主角的90后演员陈雨薇用婉转的拖腔唱出青石板巷锁春寒时,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的眼中泛起了欣慰的涟漪。这不是简单的师徒传承场景,而是一场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奇妙共振。

一、新编戏曲的传承密码

在戏曲界,曾绍娟的名字与新编戏紧密相连。这位从艺四十余年的艺术家,曾参与创排《红楼梦》《长恨歌》等二十余部新编剧目。不同于传统折子戏的表演范式,新编戏要求演员既要有传统程式化的功底,又要具备塑造完整人物的能力。曾绍娟的排练厅里,常见她手持iPad播放不同剧种录像,让年轻演员感受京剧的身段、越剧的唱腔、昆曲的念白,这种跨剧种的融会贯通,成为她培养新人的独门秘籍。

二、新生代演员的突围之路

陈雨薇记得第一次试戏《牡丹亭》时,曾绍娟要求她不用水袖,仅凭肢体演绎杜丽娘的春愁。这种去程式化的训练,让习惯了传统身段的年轻演员们经历阵痛,却在半年后排练场即兴表演时惊喜发现,他们的表演开始有了真实的情感流动。95后武生演员林啸天在《大圣归来》中融合街舞元素的筋斗云,00后青衣周若兰在《浮生六记》里实验电子乐配器的唱腔,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创新,都在曾绍娟的默许下悄然生长。

三、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法则

在创排实验戏曲《镜中人》时,曾绍娟做了一个大胆决定:将传统戏台改为沉浸式剧场。观众穿梭在演员中间,看饰演双重人格的青衣演员在镜阵中切换唱腔。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尝试,让年轻演员必须重新理解虚拟表演的边界。演出结束后,有位老戏迷感慨:我看到了杜丽娘在元宇宙里寻梦。这种评价,恰印证了曾绍娟常说的: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,是要在年轻人的身体里重新生长的。

在安庆某高校的戏曲工作坊,曾绍娟正指导学生们用手机拍摄戏曲短视频。镜头里,水袖化作数据流,马鞭变成光效粒子,但演员眼神中的精气神依然遵循着百年传承的手眼身法步。这种传统基因与数字媒介的奇妙结合,或许正是中国戏曲在新时代存续的密码。当年轻演员们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时,他们不会忘记排练厅里那个永远带着体温计(曾绍娟常年咽喉炎)却坚持示范的老艺术家——正是这种代际接力,让千年戏曲始终保持着新鲜的血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