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吉寻角儿记:戏曲爱好者拜师指南

昌吉寻角儿记:戏曲爱好者拜师指南

在昌吉市延安北路的茶馆里,常能听见胡琴悠扬的曲调穿透茶香。几位银发老人眯着眼睛打拍子,突然有人亮嗓唱起《三滴血》选段,顿时满堂喝彩。这般场景正是昌吉戏曲氛围的生动写照。对于想学戏的市民来说,这座丝路古城藏着不少戏曲传承的密码。

一、官方渠道里的戏曲传承

昌吉市文化馆每周三下午的戏曲公益课总是座无虚席。年过六旬的秦腔传人李凤霞老师在这里执教十余年,她的学生既有退休职工,也有带着孩子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年轻父母。文化馆工作人员透露,每年寒暑假的少儿戏曲启蒙班报名需要提前两个月预约。

市少年宫开设的戏曲进校园项目更受青少年欢迎。13岁的马小娟在这里系统学习身段唱腔,去年还在全疆青少年戏曲展演中斩获奖项。负责老师张建国说:现在的孩子学戏不再只是模仿,我们会结合现代审美讲解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精髓。

二、民间隐藏的戏曲高手

新编秦腔《左宗棠在昌吉》的排演现场,总能见到民营剧团团长王德发指导演员的身影。这位国家二级演员退休后组建的戏班,既在社区义演,也收授徒弟。他的教学特色是将新疆曲子戏与秦腔融合创新,吸引了不少追求创新的年轻学员。

在绿洲路街道的晨练队伍里,有位能唱全本《火焰驹》的刘奶奶。社区工作人员说,她年轻时是专业剧团演员,现在虽不收徒,但跟着晨练队学上几段倒是常有的事。这样的民间高手在昌吉各公园、社区活动室并不鲜见。

三、新时代的学戏之道

抖音账号昌吉戏韵的粉丝量已突破5万,运营者陈老师通过短视频教授戏曲发声技巧。他开发的线上课程包含200多个分解教学视频,特别适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。线下每月一次的戏迷见面会,总能见到举着手机来认亲的网友。

戏曲研习社的沉浸式学戏模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。社员们定期组织汉服妆造体验,在清代粮仓遗址里排演折子戏。负责人杨晓芸说:我们不是简单模仿,而是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戏曲程式背后的文化逻辑。

寻访戏曲老师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次传统文化寻根之旅。在昌吉这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,戏曲教育既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承,又衍生出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形态。不论是跟着公园里的老人吊嗓子,还是报名文化馆的规范课程,重要的是保持对传统艺术的那份赤诚。当胡琴声再次响起时,或许下一个惊艳全场的角儿,就藏在某个勤学苦练的寻常巷陌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