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昌吉戏曲课堂|这些地方藏着传统文化的真功夫
【走进昌吉戏曲课堂|这些地方藏着传统文化的真功夫】
小生这厢有礼了!清晨的文化馆三楼传来清亮的开嗓声,十来个身着练功服的身影正在对镜练习兰花指。在昌吉这座丝路古城,想学地道的戏曲艺术,还真有不少藏着真功夫的学堂。
**文化馆里的老戏骨传承班**
每周二四下午,昌吉市文化馆的戏曲公益课堂总是热闹非凡。66岁的秦玉梅老师手持檀板,正带着学员练习西河大鼓的紧打慢唱。这里的课程从京剧身段到新疆曲子戏唱腔应有尽有,最难得的是几位常驻的退休老艺人——曾在兵团文工团唱了三十多年戏的马师傅,能把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刀马旦招式分解得明明白白。
**青少年宫里的小梅花基地**
在延安北路的青少年活动中心,每逢周末都能看见扎着靠旗的孩子们。这里的梨园新蕾戏曲班特别注重基本功,从压腿耗腰到眼神训练,完全按照专业戏校的课程设置。去年刚拿了小梅花奖的刘子萱就是从这里起步,她妈妈告诉我们:孩子学了三年,现在能把《拾玉镯》里的孙玉娇演得活灵活现。
**老城区的民间剧社**
别以为学戏都得正襟危坐,解放路巷子深处的丝路秦韵剧社就透着股江湖气。班主张建国是陕西移民第三代,专门教带有新疆风味的秦腔。这里上课可以端着搪瓷缸子,踩着方口布鞋,最绝的是后院的露天戏台——夏夜里点上马灯,学员们的《三滴血》选段能引来半条街的观众。
**特别推荐:非遗传承人工作室**
想要学真本事,不妨去拜访州级非遗传承人阿依古丽的私人工作室。这位维吾尔族大姐专攻新疆曲子戏,能把汉语唱词和十二木卡姆的韵律完美融合。她的课程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,但学员说绝对值回等待——光是那手绝活转帕子,就够练上大半年。
从文化馆的公益课堂到私人工作室,昌吉的戏曲教育既有传统的师承脉络,又带着多民族交融的独特风味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培训班里年轻人越来越多,上周戏曲快闪活动现场,几个00后改编的《说唱脸谱》混搭街舞,让老艺人们直呼后生可畏。
报名小贴士:多数培训机构春秋两季招生,文化馆课程需持身份证现场登记,私人工作室建议先观摩再报名。别忘了准备软底鞋和吸水好的棉质练功服——这可是老学员们的血泪经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