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邑戏台群星闪耀:那些年惊艳时光的角儿们
昌邑戏台群星闪耀:那些年惊艳时光的角儿们
在昌邑古城的青砖黛瓦间,戏台的飞檐翘角承载着几代人的戏曲记忆。每当月升柳梢,老戏迷们便捧着搪瓷缸子往戏园子里钻,他们等的不仅是咿咿呀呀的唱腔,更是那些能把角色演活了的角儿们。这些从昌邑走出去的梨园名角,用毕生心血浇灌着这方水土的戏曲之魂。
一、青衣绝唱李月娥
1983年冬,昌邑剧场的水泥台阶被踩出冰碴,上千观众裹着棉袄等待压轴大戏《锁麟囊》。当李月娥踩着碎步登台时,漫天雪花仿佛凝固在空中。这位土生土长的昌邑姑娘,把薛湘灵的悲欢离合唱得百转千回。后台老师傅至今记得,她总在后台青石板上练水袖,把青苔都磨成了月牙形。
李月娥独创的颤音叠腔让戏迷如痴如醉。某次赴京演出,老舍先生听完后连说三声绝,当即挥毫写下昌邑青衣动京华。如今虽年过七旬,她仍坚持每月在文化馆教戏,手指关节因常年捏兰花指已微微变形。
二、武生传奇王振山
王振山的《长坂坡》是昌邑戏台的活招牌。1989年中秋夜演赵云救主,他连翻三十六个旋子不喘粗气,最后那记鹞子翻身落在台前条案上,惊得台下茶碗叮当乱响。戏迷们都说:看王老板的武戏,比武侠片还过瘾。
这位铁腿武生的功夫源自昌邑南关老城墙。每天破晓,他就在城墙根下压腿走旋子,青砖上磨出的凹痕至今依稀可辨。有次救场连演三场《挑滑车》,谢幕时戏服能拧出半盆汗,从此落下汗马武生的诨名。
三、丑角大师赵三笑
赵三笑的《连升店》能让棺材板子都笑开缝。这个在昌邑集市摆过地摊的戏痴,把市井百态揉进戏里。他演的势利店主,眉毛会跳八字舞,眼珠转得比算盘珠子还快。老观众说:看赵三爷的丑角戏,笑得肋叉子疼。
他的绝活变脸说书堪称梨园一绝。某次赈灾义演,他边唱《十八扯》边学十二种方言,把满堂观众逗得前仰后合,当场筹得善款创下记录。如今剧场后台还挂着他那件补丁摞补丁的戏服,每块补丁都是段辛酸往事。
当现代光影吞噬传统戏台时,这些角儿们的故事仍在昌邑的茶馆巷陌口耳相传。他们不是娱乐工业包装的明星,而是用血肉之躯丈量戏曲温度的手艺人。在抖音神曲泛滥的今天,老戏迷们仍能在某个雪夜,听见李月娥的水袖划过空气的轻响,看见王振山枪花抖落的寒星,想起赵三笑话里藏着的世态炎凉。这些星辰般闪耀的角儿们,早已把魂儿种在了昌邑的戏台梁柱之间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