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街串巷听大戏——常德人的戏曲江湖
走街串巷听大戏——常德人的戏曲江湖
铛铛铛——铜锣一响,老西门茶馆二楼顿时安静下来。穿蓝布衫的琴师调了调月琴,戴瓜皮帽的老者清了清嗓子,一段《刘海砍樵》的调子便从雕花木窗飘向沅江。这是常德城里最寻常的午后,也是民间戏曲生生不息的江湖。
一、沅水畔的戏魂
常德老戏迷总说:汉剧是米酒,越品越有劲。常德汉剧的唱腔里藏着沅澧人家的性格,一句高腔震瓦的拖腔能绕三座吊脚楼。八十岁的罗师傅至今记得,1956年汉剧名角王少舫在常德大剧院连演三十场《打渔杀家》,场场爆满。散戏后戏迷们举着火把沿江追船,把沅江照得通明,就为多看角儿一眼。
河街茶馆里的荆河戏另有一番天地。红漆斑驳的八仙桌旁,老票友们闭眼打着拍子,听《目连救母》里九腔十八板在穿堂风里流转。班主老李的戏箱里藏着一本光绪年间的工尺谱,泛黄的纸页上还沾着当年资水船工带来的桐油味。
二、田埂上的戏班
三月三,戏开箱,春耕后的晒谷场上,花鼓戏的锣鼓能唤醒整片稻田。常德花鼓戏的川调里混着泥土香,《刘海戏金蟾》里一句正月采花无花采,能让插秧的汉子们直起腰来跟着哼。去年桃花节,九溪村的戏台搭在桃林深处,旦角的水袖拂过落英,倒比枝头的桃花还艳三分。
更绝的是丝弦艺人。城北的赵瞎子双目失明,却能抱着三弦把《宝玉哭灵》唱得满堂唏嘘。他的绝活是用牙齿咬着琴杆调音,齿痕深深浅浅刻满紫檀木,倒成了丈量岁月的尺子。
三、戏台上的新生代
穿洞牛仔裤的00后小杨在抖音直播间唱汉剧,老戏迷骂他糟蹋传统,他却把《双下山》改成电子乐版,意外收获百万点赞。湖南文理学院的戏曲社更绝,把《打铜锣》改编成环保主题音乐剧,在大学生艺术节上拿了个满堂彩。
下南门城墙根的老戏台翻新后,每周六晚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。95后非遗传承人小林穿着汉服唱《秋江》,无人机在夜空画出粼粼江水,弹幕里刷屏的绝了和台下老票友的好!奇妙地混在一起。
暮色中的沅江上,夜航船拉响汽笛。老戏台的红灯笼在风里摇晃,映着以戏会友的匾额。常德的戏曲就像江心的洲子,任凭潮起潮落,总能在浪头里开出新的花。当鼓板声混着电子乐的节拍在吊脚楼间回响,这座古城的故事,又翻开了新的一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