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戏迷私藏的7个听戏宝地,最后一个本地人都未必知道!
常德戏迷私藏的7个听戏宝地,最后一个本地人都未必知道!
常德街头巷尾飘着擂茶香时,总伴着丝竹管弦的袅袅余音。这座被沅江环抱的古城,骨子里流淌着戏曲的基因。汉剧的铿锵、荆河戏的婉转,在青砖黛瓦间传唱了六百年。要寻地道的常德戏曲,可不能只盯着剧院海报——老茶客们的紫砂壶里,藏着更活色生香的戏码头。
一、大隐隐于市的老戏园子
青年路的老汉剧院总让年轻人走错门。褪色的朱漆大门后,藏着常德唯一保留着出将入相传统戏台的剧场。每周三下午的惠民演出,总能看到白发票友带着搪瓷杯占座,台前铁皮暖水瓶冒着热气,演员的水袖扫过前排观众鼻尖。这里看《祭头巾》最是过瘾,老生一声悲哉!痛哉!的拖腔,能把二楼木地板震得簌簌落灰。
沅安路的望江茶楼才是真行家的聚集地。二楼临江的八仙桌需提前三天预订,茶博士拎着长嘴铜壶穿梭,盖碗茶碰着青花瓷盘的脆响,竟与台上的渔鼓节奏暗合。上个月初八,七旬的荆河戏传承人李三爷在此唱全本《白兔记》,老票友们把楼梯口堵得水泄不通,最后惊动民警来维持秩序。
二、沅水边的流动戏台
穿紫河游船最近新添了夜戏专线,画舫从德国小镇码头出发,行至河街水域,两岸忽然亮起数十盏渔灯。头戴雉鸡翎的武生自船舱飞身而出,在甲板上连翻十二个筋斗,惊得游客打翻了擂茶。这种将汉剧武戏融入实景的《水战杨幺》,连省剧团的导演都专程来偷师。
河街城楼下的露天戏台最懂天时。春分演《牡丹亭》必有细雨应景,秋分唱《霸王别姬》定起江风助阵。上周暴雨突袭,台上虞姬舞剑正到君王意气尽时,一道闪电劈亮楚霸王的银甲,倒比灯光师设计的特效更震撼。台下穿雨衣的观众,反倒爆出更响亮的叫好声。
三、藏在乡镇的戏曲密码
三十公里外的草坪镇,每逢农历三六九必有草台戏。卡车搭的戏台后,旦角对着后视镜画眉,武生蹲在柴油桶旁压腿。观众自带板凳围坐,小贩穿梭叫卖蒿子粑粑。这里保留着最原始的打围鼓形式,琴师吹唢呐的换气声、鼓师擦汗的甩袖声,都混在戏文里成了独特的和声。
斗姆湖的彭家祠堂有出绝活——阴阳戏。七十三岁的彭老爷子能同时操纵提线木偶与真人配戏,演《目连救母》时,傀儡刘氏唱阴调,儿媳傅罗卜唱阳腔,一盏汽灯照得人影幢幢,外乡人常看得寒毛直竖。这种秘技传男不传女,去年非遗普查时才被重新发现。
下南门菜市场凌晨四点的豆浆铺,跑码头的戏班常在此歇脚。若是听见有人用豆浆碗敲着《夜深沉》的鼓点,多半是哪个剧团的司鼓在练功。老板娘会默契地端上三鲜米粉,飘着的酸豆角恰好落在汤面旋涡中心——这碗霸王别姬粉,才是常德戏曲江湖最地道的暗号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