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戏曲地图|这几个地方,藏着最地道的沅澧腔调
常德戏曲地图|这几个地方,藏着最地道的沅澧腔调
推开雕花木窗,远处沅江的桨声混着丝竹声飘进来,常德人总说听戏要趁早。这座被水浸润的古城,戏台子从来不缺热闹,缺的是懂行的看客。要寻地道的常德戏味儿,别总盯着大剧院海报,跟着我这本地戏迷的私藏路线走,带你听见老常德的魂儿。
一、老西门剧场:青砖缝里渗出的戏文
老常德人都知道,真正的戏瘾得往巷子深处钻。老西门剧场藏在青砖灰瓦的巷弄里,门口总坐着摇蒲扇的老倌子,递上二十块茶钱,竹椅上一坐就是半日。这里专演荆河戏,老艺人的水袖甩起来,能把沅江的浪花儿都卷进戏台。
上个月看《白罗衫》,七十岁的李老师傅扮小生,唱到见娘那折,满场抽鼻子的声音比胡琴还响。散场后别急着走,后台常有学徒练功,运气好的能跟着比划两下兰花指。
二、穿紫河码头:月光搭台的露天戏
夏夜七点半,穿紫河畔的灯笼次第亮起,石阶上早坐满了摇着粽叶扇的街坊。水上戏台三面环水,旦角踩着云步出场时,倒影被河灯剪成细碎的金箔。这里的戏班子讲究水磨腔,唱词混着桨橹声,听得人骨头都酥了。
记得带把瓜子,邻座婆婆会教你用常德话喝彩。上回演《刘海砍樵》,胡大姐的绣花鞋尖挑着月光,岸上卖甜酒的小贩都忘了吆喝。
三、桃源木偶戏馆:牵线人的烟火气
过沅江往西三十里,桃源老街上藏着个不起眼的朱漆门脸。推开吱呀的木门,樟脑味混着茶香扑面而来。这里的杖头木偶戏传了七代人,老班主手上的茧子比偶衣的刺绣还密。
《薛刚反唐》开演前,看老艺人给木偶描眉点睛才是重头戏。三根竹签牵动千年故事,武打场面木偶能在空中翻三个跟头。散场时花十块钱请个状元郎木偶,能保家里娃儿考试灵光——老街坊们都这么说。
常德的戏,是要泡着江水听的。下次来别光吃米粉,钻进这些活着的戏窝子,你会听见古城的心跳。对了,要是碰上下雨天,老戏迷们会在河街茶馆即兴唱雨夹雪(常德高腔的一种),那滋味,比任何网红打卡都来得熨帖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