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寻戏记:转角遇见水袖轻扬

常德寻戏记:转角遇见水袖轻扬

初夏的常德老街上,青石板沁着梅子黄时的潮气,忽而飘来一缕清亮的唱腔,像穿透雾霭的晨光。循着这声音,我推开老西门剧场褪了朱漆的木门,正撞见旦角甩着三米长的水袖,在斑驳光影里画出一道银河——这便是我与常德戏曲的初见。

一、老戏台新故事

老西门剧场藏在青砖灰瓦的巷弄深处,每周末的丝弦小调演出总让票友们早早候场。这里的木雕藻井会呼吸,百年前工匠在横梁刻下的百鸟朝凤图案,依然托举着今人的唱念做打。上个月的非遗专场,七十岁的陈玉兰老师踩着云步登场,她演的《刘海砍樵》让年轻观众惊觉:原来常德花鼓戏里的俏皮劲儿,比短视频里的段子更鲜活。

二、城市会客厅里的梨园春

沅江边的常德大剧院总藏着惊喜。去年重阳节,汉剧名家张玉昆带着改编版《祭头巾》亮相时,现代舞美与传统唱腔碰撞出奇妙火花。剧场前的电子屏滚动着惠民票价30元,穿校服的中学生和拄拐杖的老者并肩排队。散场时听见小姑娘哼着新学的拖腔,忽然懂得为何说戏窝子养人。

三、烟火戏台最动人

清晨的诗墙公园总有意外之喜。柳荫下几位老人摆开阵仗,二胡弦动处,穿碎花衫的婆婆张口就是《双下山》选段。围观人群里有挎菜篮的主妇轻轻打着拍子,晨跑的青年驻足录像。这般光景让人想起常德市戏曲进校园的场景——湖南文理学院礼堂里,00后学生改编的荆河戏《打龙袍》,让老戏骨们笑着抹眼泪。

夜色渐浓时踱步穿紫河畔,画舫里飘来的戏文混着茶香。这座城市对待戏曲如同对待那碗常德米粉,既容得下阳春白雪的精致,也接得住市井巷陌的烟火气。转角处不知哪个院墙里又传来胡琴声,这次该去金钻广场的露天戏台,还是桃花源里的实景剧场?且让这寻戏之旅,永远留着下一个悬念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