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德寻戏:藏在街头巷尾的戏曲学堂
常德寻戏:藏在街头巷尾的戏曲学堂
在沅江边晨练的老街坊们,总爱对着江面吊两嗓子花鼓戏。这水灵灵的戏腔里,藏着常德人骨子里的戏曲基因。想学戏?别急着查地图,跟着这份烟火气十足的学戏指南,带你走进常德的戏曲江湖。
**一、文化馆里的老戏骨**
武陵区文化馆每周三下午准点开锣,68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春华会在这里教常德丝弦。别被非遗名头吓到,老人家教课最接地气——左手端盖碗茶,右手打拍子,把《宝玉哭灵》的哭腔拆解成沅水号子般的起承转合。去年他带出的学生里,有个卖米粉的老板娘,现在能把《双下山》唱得满堂彩。
**二、社区戏台的秘密**
穿紫河边的东风社区藏着个戏迷据点。二楼活动室每到周末就变身戏曲沙龙,荆河戏票友老周会带着他那把包浆的月琴坐镇。这里的规矩特别:不问出身,不管年龄,茶水自备,但得会背三句《祭头巾》才能入群。上个月刚加入的90后程序员小张,现在能把老生唱段配上电子乐remix。
**三、校园里的戏曲彩蛋**
湖南文理学院的美术系楼顶有间神秘教室,每到黄昏就飘出胡琴声。美术教授王启明年轻时是省荆河戏剧团的琴师,现在带着学生玩戏曲+涂鸦的跨界。他们最近把《打龙袍》的戏文画成了街头涂鸦,在沅安路老城墙边引得路人驻足学唱。
**四、菜市场旁的私房课**
下南门菜市场二楼有间挂着蓝印花布帘的裁缝铺,老板娘刘三姐白天量体裁衣,晚上教汉剧花旦身段。她的绝活是用裁缝术语讲戏曲程式——云手要像扯绸缎台步要似量布匹。跟着她学戏的姑娘们,现在个个走路都带着戏台上的水袖劲。
常德的戏曲学堂不在高楼里,而在市井烟火中。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,可能擦肩而过的卖栀子花的老妪,就是深藏不露的丝弦高手。学戏这事,讲究的是耳濡目染,倒不如先到大小河街的茶馆坐坐,听两折免费的草台戏,保不准听着听着,就有人递过来一把描金的折扇邀你同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